資管學生瑞典優密歐大學Umeå University交換心得
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資訊管理學系大三 呂亮瑄
選填交換志願的半年後,我如願以償的把自己丟到位於北緯 63.82 度的優密歐,這個與66.5度的北極圈僅400公里之差的北瑞城市。
8月26日正式降落在斯德哥爾摩阿蘭達機場,踏出機場時,只見戶外陽光明媚、微風徐徐、綠意盎然,我忍不住哀嘆短褲、短袖帶得太少。殊不知往後在優密歐的幾個月裡,我再也沒有穿過當時腿上那條時髦的牛仔短褲。儘管這裡的氣溫確實偏低,但所有的室內空間皆有暖氣,入冬以後我們鮮少長時間待在戶外,因此就感覺來說,優密歐的冬天仍比台灣溼冷的冬天舒服許多。我和我的泰國棟友為這一切下了個結論:「行李裡面不用塞當地買就很便宜的冬衣,該多帶點稀有的亞洲食物!」
說到住宿的「棟友」,它的英文其實是flatmate或者corridor mate,常有人直翻成室友,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翻譯詞不達意。因為當地的住宿,是每個人擁有一間個人房以及獨立衛浴。Corridor有多種形式,主要可分為「平面型」與「獨棟型」。「平面型」類似飯店,棟友們在一條走道上相鄰而居,廚房與洗衣房也在同一層樓;「獨棟型」則較有家的感覺,棟友們分佈在同一間屋子的三層樓,廚房位在中間樓層。而棟友們的組成不單只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更是有已在工作的單身瑞典人或移民家庭,這也使得共用的廚房成為了一個多元的空間。我在出國前的廚藝大概就是蒜頭爆香會直接焦黑的程度,但是幾個月過後卻可以為外國朋友們端上一桌臺菜,分享家鄉的好味道。而美食外交,也開啟了日後不斷的國際晚餐派對,讓我的肚子輪番被德國、斯洛維尼雅、西班牙、俄羅斯、或熟悉又溫熱的日式韓式中式料理填滿,心靈也因為填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而深感滿足。
在課程學習方面,瑞典大學的學制與他國十分不同,普遍皆以類似密集課程的方式授課。也就是說,每個月可能只有一至二門課,但每天的課表都是圍繞著這門課在進行。如此規劃,可以讓人非常專注、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吸收所有相關的知識,同時還有非常多的課餘時間能自主規劃時間。在瑞典交換的期間,我選修與社會文化較為相關的課程:「比較觀點下的瑞典社會福利」(Swedish Social Welfar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老師邀請講者來課堂上講授家庭、教育、性別平等、身心障礙者、少數民族等議題,最後再以 Esping-Anderson 的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架構來討論各國社會福利之不同;而「工作與家庭的過渡」(Work and Family in Transition)則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課程中深入分享了許多北歐價值觀、工作觀與家庭觀。除了聽講課、還穿插研討課,讓學生討論指定閱讀的內容,交流各國觀點。這門課介紹不少瑞典特有的政策(例如行之有年的 SAMBO 法案,適用於所有長期同居卻未婚的伴侶),使我得以一窺瑞典人喜獨立、求平等的精神;也重塑了我對家庭組成的既定想像,進而反思感情的價值與家人的意義;更讓我多面向的理解女性就職處境的成因、困境與轉變。
在課外活動方面,優密歐大學最為著名的國際交流活動即為Buddy Group,學校將瑞典學生、國際學生以 1:2 的比例編為眾多組別,學期間由各組的buddy安排各種活動,舉凡課後愜意的fika (點心時間)、IKSU健身房揮灑汗水的沙灘排球或攀岩、抑或是寒冬中療癒的桑拿浴,在動靜之間促成多樣化的交流。
如果現在問我「為什麼選擇來瑞典、來優密歐交換」這個問題,我會說,因為我想要去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做很特別的事、帶著特別的故事回家。而優密歐,這個遠在北極圈附近、如仙境一般的小城鎮,讓我完成了我出發時的目標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