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所科技管理研究論壇–洪世章老師分享「十八相送: 質性研究的奇幻旅程」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撰文者/商研所博士班彭開英

本學期「科技管理研究論壇」陳忠仁老師邀請六位國內知名學者跟商研所博士班同學們分享他們的學術研究心得,內容從各位老師們的學術生涯規劃、研究發表心得、學術文章介紹等主題。在三月三十日台北難得的好天氣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洪世章老師特別從新竹來到台北用他的十八個人生小故事和同學們分享他的質性研究學術之旅。

洪世章老師畢業於英國華威克大學商學院策略管理博士,是國內從事質性研究、策略管理、創新與創業管理相關研究的著名學者。洪老師博士論文題目為「Social Structures, Industry System, Corporate Identities and Strategic Choices」,文中採用英國後結構主義的社會學家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分析與比較台灣個人電腦產業的策略選擇,該博士論文於1997年發表在SSCI國際知名學術期刊Organization Studies,題目為「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A Pluralistic Account of Strategies in the Taiwanese Computer Industry」

洪老師一開始破題提到中研院希望國內研究者能追求有用科學,而不是無用的知識。在一向以量化研究掛帥的國內商管學術研究環境,洪老師選擇一條不一樣的研究道路-「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誠如他演講主題引用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之旅」般,這是一條不枉此生的不凡旅程。當天洪老師親切地一一認識修課同學,了解博士班同學目前是全職還是在職的現狀,希望透過自己的學習歷程和教學職涯鼓勵同學們。十八相送的旅程從洪老師1991年重達20公斤的「行囊」開始,這其中有10公斤是洪老師為了他的博士課程特別從台灣帶到英國的多變量分析參考書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帶著充分準備的研究計畫書與頗具盛名的教授 meeting,但是原先希望找的指導老師因當時兼任校務行政工作過於忙碌,希望能和教授多多學習的洪老師於是轉換了一位僅大他7歲研究Modern History的年輕教授Richard Whittington,這也開啟他「轉換」質性研究的旅程。

在英國「讀書」的日子,洪老師每一天讀一篇paper,他補充這應該是一個博士生基本應有的認真態度,四年下來累積上千篇的論文,有目標且跨學科閱讀內容成為洪老師知識源頭的活水。再來就是「寫作」對博士生的重要性,對洪老師而言,「我寫故我在」、( No Writing, No Working),博士生最重要的訓練是寫作,所以他每天用英文撰寫500~1000字的文章,每天將教學學習和人生經驗結合不停地寫。即使是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說,「剛開始的草稿都是一坨大便」 (The first draft of anything is shit.),但是質性研究的筆尖如同刀一般是越磨越利。寫作不是東拼西湊,更不是穿鑿附會,而是如同紅樓夢的香伶學詩一般,日積月累下才能出類拔萃。

質性研究並不是關起門來做文章,Secondary source也許可以成為研究數據,但是透過現場的對話、溝通、訪談和觀察,「田野」調查研究,才能發現問題。,誠如美國超驗主義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1854年出版的「湖濱散記」(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一書提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 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 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 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洪老師博士論文的第一次「口試」並不順利,三位口試委員中有國際頂級期刊的主編,也是經過兩次嚴格的口試後,洪老師的博士論文才有機會發表在期刊Organization Studies。博士生的「投稿」關乎是否取得博士資格,所以對於合作夥伴之間不應互相計較,而與「師父」指導教授的關係更是重要,因為

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洪老師鼓勵博士生同學要常常主動指導教授詢問”What can I do for you?”

十八相送的旅程來到第八站「道器」,道就是理論,器就是工具。道,影響研究者的研究脈絡;器,影響研究者的研究方法論。道器如同研究者的卡通人物-哆啦A夢的百寶袋,可以連接四次元世界,能夠放置無限數目的東西。當使用者把手抽進四次元口袋時,口袋會按照使用者的思想,將道具傳送到使用者的手上。因此如果使用者心神混亂,就會像哆啦A夢一樣,找到一堆不相關的物品。洪老師從1996年回台灣後,即成為清華大學第一個管理學助理教授,旋即於1999年升等為副教授,在研究這條路上,洪老師注重「家庭」生活和「升等」壓力的平衡,為了不錯過孩子的成長,所以也曾在事業的巔峰按下暫停鍵來陪伴孩子。當然一個研究學者除了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在「期刊」論文的發表應遵守學術倫理地外,更要透過「服務」工作回饋社會。

但是學術典範不同形成的「學派」,洪老師用電影哈利波特霍格 華茲學院歷任校長代代相傳的分類帽(Sorting Hat)來比喻。知識來自於閱讀,透過觀察來分類,在不完美中找到分類。學術研究這條路不是一個人的武林,所以志同道合的「夥伴」很重要。洪老師也樂在「教學」,並和許士軍老師及李吉仁老師等管理學界大師同時獲得國內EMBA最受歡迎名師的頭銜,更曾「借調」到擔任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著作有『創新六策:寫給企業經營者的六堂策略必修課』、『打造創新路徑:改變世界的台灣科技產業』等「專書」。

十八相送的旅程來到終點,洪老師學識淵博、旁徵博引加上妙語如珠,讓整場演講絕無冷場。參加的同學獲益良多,更被大大激勵。雖然質性研究是一條不輕鬆的道路,卻是一條可以走一輩子不後悔的不歸路。最後,洪老師用學術三部曲-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讓所有的博士班同學好好反思自己現在與未來的研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