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者研究定位與發展-吳政衛教授演講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撰文者/商研所博士班 李宜蓁
除了學習階段的課業壓力,博班學生大多難逃面臨研究主題探索及發展時的各種未知,甚至面對未來如何銜接教職,如何成為稱職的學者/教師,如何持續發展研究….都經常陷落於迷惘空洞,甚至憂鬱之境。本學期的科技管理論壇,透過六位不同專業領域的不同世代學者,將他們自博士至學者的各階段歷程,作為博班同學的發展歷程的參考(救命稻草!)。
本學期論壇皆以實體會晤分享,因Omicron疫情的延燒,本次演講成了本學期第一次的線上論壇。當校方通知課程都轉成線上的之時,心裡的感覺,除了一點姑息,甚至覺得會有點冷場的預想。但是在聽取內容後,又是一次超乎預期的豐滿收穫,在此首先要對主講者吳政衛教授表示感謝,當然,對論壇主持人陳忠仁教授的感謝自不在話下。
本次論壇主題是『管理學者研究定位與發展』,吳政衛教授以學科領域、身分背景,時間為主軸,將博士班階段到學者的養成發展,Job Market的競逐生態進行詳細說明,並且透過自身在國外留學及任教的經驗,分享他對的PhD修讀時程延長,以及今昔相異的研究發展的趨勢觀察。除了增加我對管理領域的綜合理解。入學一年多以來,特別是在研究方法,自己就是以實用導向為選讀標準,也都往公衛、生科選讀,一直以來有某程度的不安跟焦慮,怕是自己偏離航道,也在聽取吳老師的分享內容後,瞬間安心的多,….真是太寬慰人心了。
首先是學科領域別。吳老師提醒管理學科有若干特性(Macro/Micro)相異,因此學者養成路徑與發展也略有差異。因此在進入博班前,甚至學習過程中需要持續理解。
其次是Job Market的觀察。隨學術環境的跨域性提高,使謀求教職的門檻有提高趨勢,升等時程有壓縮現象。特別是以學者為職志者,博班階段不但要符合畢業門檻,也有為平衡研究產出及時程壓力,將博班修讀時程由4年拉長到5~6年的的調度趨勢。另外,學術環境中也有因領域綜合性越高,而產生的期刊等級及數量的擠壓狀況,單一領域的期刊認定數量會因跨域而減少,換句話說,可能形成投稿門檻拉高,因此博班生在各領域學習及進行研究時,也需要掌握會影響學術生涯的環境現實。
在學術環境的差異說明後,吳政衛教授接著回歸PhD期間的學術訓練,整個修讀時程,會以Prelim/Qualify為思維的分水嶺,而時間階段就可簡略分為前2後2(3)年,特別是在下列兩大項的重點工作項目。
1.Key Milestones in PhD Training:可依
- New Doctoral(前2):經常會有學習預想跟實際有極大落差的想法;
- Prelim/Qualify:在準備資格考期間,或是剛考完之後,可謂是PhD生涯中最”博”的當下;這時候就會對該領域的理論、發展有清楚的輪廓跟理解;
- Dissertation(後3);開始進入某一主題的持續深究,也就是”專” 的階段。除了研究問題的發掘之外,研究發展則需要透過專案管理流程來進行設計,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跟功能,將對後續投稿、謀職,持續研究都產生具體效益。
2.Three Pillars in PhD Training:Seminar, Methodology, and Teaching
- Major/Minor:Minor的發展可能激盪Major研究,產生跨域或新觀點
- Methodology:過猶不及,務必與研究問題/研究興趣匹配,並非越多越好;
- 教學經驗(助教)對學者能夠擔任教職,有效傳遞知識的幫助很大。
經驗是聽不完的,論壇最後結束在研究主題來源與執行步驟的分享上。吳教授清楚的解析學術經驗與研究觀點/視角的來源何以匹配;資深學者以Outward looking,以及資淺學者可透過Inward Looking(如literature review)開展主題探索。至於如何進行研究,則分享了Jackson Nickerson’s seven steps of doing research供同學參考。
在吳政衛老師密集而細節的說明及提醒之下,每個與會的同學,對博班的核心工作目標,以及學術環境,必然有更明確的認識;而在上述收穫之外,對於我個人來說,本次論壇1.5小時,更讓我入學1.5年以來的心裡陰影面積有效縮小,跨域修讀課程時產生的學習孤絕感跟目的不明,都在這一次的分享內容中,獲得深層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