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耀獎學金得獎感言 成為一個像「家」的人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撰文者/商學研究所碩一 陳思年
沙特(Sartre)的著作《嘔吐》( La Nausée )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永遠是講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之中,通過故事來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努力像他講的那樣去生活。」
「努力像他講的那樣去生活」,回顧這23年,從有記憶以來,我也努力像自己講的那樣去生活 — 成為一個慷慨付出、寬廣的人,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2015年,我意識到兒童是台灣未來的支柱,於是我開始參與和兒童相關的志工服務計畫,每年的寒、暑假都投入在兒童品格營及鄉村雙語營,期許能夠貢獻一己之力,陪伴孩子成長,也希望能夠將志工服務帶給我的滿足與喜悅分享給更多人;而在2016年,我有幸受邀擔任大一服務學習的課程助教,也因此對志工服務有了更深入的想法,在帶領學弟、妹參與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我嘗試將我的熱忱傳遞給他們,然而,我深深感受到,沒有人能強迫別人為他人無條件的付出,沒有人能輕易地改寫他人的故事,我想,做志工服務的特別之處,就是當人真正出於自願去奉獻時,才能真正地有正向回饋。對我而言,為別人付出仍是我心中最嚮往的、對人類社會互動方式的想像。
我很喜歡探索世界,而自助旅行是我最喜歡的方式,我可以「腳踏實地」毫無拘束地去到任何地方,去到不同的國家,感受不同的文化,體會不一樣的衝擊。但這些地方都沒有家來的溫暖,沒有在家中的那種自由奔放,是的,家中會有人與人間的衝突與摩擦,也有人與人間的性格差異,而面對每個人的獨特與性格,不就像是拜訪不同國家嗎?有些衝擊和過程令人又愛又恨。有時我們總是會尋找那些跟我們很像的人聚在一起,卻從來沒有試著跟那些「衝擊」我們的人說一聲:謝謝你和我不一樣。
2018年的聖誕節,我走進桃園少年輔育院,聆聽他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而在邀請他們寫下聖誕願望時,他們寫下的,只有「早日回家」。
在關懷協會擔任課輔班老師時,心情總是複雜的,偶爾聽著孩子若無其事地分享家裡的情況,感受他們語句間的無奈與怨恨,他們的家好像限制了他們的未來跟發展。聽了他們的故事之後,我開始思考,或許我也能成為他們另一個「家」。
我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或許是一個像「家」的人,一個給予人歸屬感、給予人溫暖、給予人陪伴、接納、鼓勵,和原諒,一個聆聽故事,讓所有故事都可以容納的地方;我會繼續努力像自己講的那樣去生活 — 成為一個慷慨付出、寬廣的人,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成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