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朱文儀老師「交給結果決定」的人生哲學 造福工管學生
院行政辦公室
採訪‧撰稿/陳曉芙、攝影/楊文卿
同時是工管系的學姐和教授,朱文儀對於學生的困惑與迷惘,十分能感同身受;也因此,除了是老師,朱文儀更像一盞明燈,總能指引學生前程,撫平他們內心的焦慮不安。
採訪當日, 在前往管理學院的路上,手機「叮」了一聲,收到一封陌生簡訊:「我是朱文儀老師。提醒您管理學院二號館正在整修,所以請從『羅斯福路』那一側進來⋯⋯如果有遇到門禁,請打電話給我,我去幫您開門。」
貼心的文字,稍稍減緩採訪前的緊張情緒。踏入朱文儀研究室那一刻,窗明几淨,舒適暖色調,溫馨居家空間,不安的感覺頓時煙消雲散;朱老師時刻展露的真摯笑容,更令人感受到她的溫柔與爽朗。
愛上臺大校園 享受學術氛圍
從大學開始,朱文儀即與「管理」結下不解之緣。回首過往的學習歷程,朱文儀歸納出了三股力量,驅使她持續在學院進修,並踏上教學之路。
升大學時,朱文儀照著聯考分數選填志願,進入臺大工商管理學系就讀。她坦言,一開始到工管系時,除了對商科並不了解,也不太清楚未來方向,因此成績並不突出;直到三年級,「才真的讀出興趣」。
漸漸玩味出管理學的旨趣後,朱文儀心中隱隱浮現一個念頭:「乾脆就一路唸到底,把管理當作一生職志,去教書吧!」而這個想法,除了出自興趣,還有一股力量驅使著她。
當年大學生的朱文儀在管理學課程上,接觸到不少企業高階主管每天加班、瘋狂工作的例子;儘管內心敬佩他們,朱文儀卻有個疑問:「我想要過這樣的人生嗎?」仔細思考後,她發現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繼續讀博士班,成為老師,一樣能接觸自己喜愛的管理,為企業解決問題。
除了這兩股力量交錯,還有求學時期對臺大校園的喜愛。朱文儀就讀臺大的一九八○年代,管理學院並不在現今公館,而是位於徐州路校區。大學和碩士班皆就讀管理學院的朱文儀,在徐州路度過六年時光,並深深地被由文人雅士環繞的學術氣氛所影響。
「在那種古典學院裡, 師生都能夠自由暢談、評論知識。」朱文儀說,當時管理學院和社科院、法律學院皆位處徐州路,有著古色古香、充滿歷史韻味的建築,學生討論風氣十分活潑開放;而臺灣社會上許多博學有志的大師級教授,也曾是朱文儀的老師。
徜徉在經典的學院氛圍裡,如沐春風的六年洗禮讓朱文儀有了這樣的想法:「I want to be part of that (我想成為其中一分子)!我若變成這樣的老師,有這樣的風範,並在這個真正的學院裡頭談論知識,那是何等暢快的人生!」
於是,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的三股力量,無形之中引領朱文儀走向教職,也回應了過去內心的嚮往。
有緣留學英國 堅持邁向理想
內心雖有成為教授、在臺大教書的理想,學生時期的朱文儀並不知道究竟自己適不適合、能不能達成理想。她告訴自己:「交由結果來決定。」而這句話,正代表朱文儀的人生哲學。
由於原生家庭無法負擔出國攻讀博士的費用,碩士畢業後,朱文儀為籌措學費,曾到企業任職,但在成為上班族一、兩年後,某天她驚覺:「我如果憑著這樣的速度存錢,太慢了!」因緣際會下得知教育部提供的公費留考資訊,朱文儀決定放手一搏「試試看」,最後順利申請上英國倫敦大學商學院博士班。
到了英國,生活環境不同,國外的教學方式也讓朱文儀花了一些時間適應。「我大概在博士班第三年時,才讀得順一點,也比較能夠融入、發揮。」
學成歸國,朱文儀便進入臺大管理學院教書。儘管教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也曾遇到困難,朱文儀依舊堅守著崗位,充滿熱情。「我就流連忘返在學院裡,還是覺得好快樂。我真的喜歡這件事!」
工管系的「引路人」與「守門人」
朱文儀每年開設兩門工管系必修課,分別是大一「企業管理」和大四「策略管理」。
對大一新鮮人來說,「企業管理」是他們最先接觸到必修課程,朱文儀認為,「老師如何授課」會奠定學生如何看待工管系。她坦言,「這門課向來不好教,因為十八歲的大學生剛進來,可能都不知道這個系在做什麼。」她將「企業管理」定位為「給工管系新鮮人的見面禮」,希望大一新生能更加理解管理學及工管系,也讓學生相信「這會是個很好的學習開始」。
至於另一堂「策略管理」,朱文儀則稱之為「關門課程」,因為它是工管系大學生涯修習的最後一門必修課。
已自工管系畢業的吳秉勳形容,朱文儀就像工管系的「引路人」和「守門人」,除了授課方式會因不同年級學生而調整,相較新鮮人,在高年級修到朱文儀的課程,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說:「到了職場,面對棘手議題時,腦中會突然閃過老師提過的一些決策和思考,幫助釐清問題。」
朱文儀笑著說,她很享受看著學生的成長變化;大一新生進到工管系時的稚嫩神情,到了大四修到策略管理時,同一批人已完全脫胎換骨了。「我常跟學生說,我很享受幫你們開門,也很享受幫你們關門。關門就是這門課修完、你可以離開了。因此,這兩門課我一直非常看重。」
朱文儀的課,教授基本管理學知識,還因應時代提供新穎案例。工管系畢業生李裕婷說,「產業競爭分析」這堂課,朱老師教到產業個案時,除了管理相關層面探討,還會提醒學生應考慮人文或文化面向,才能全面了解整個產業脈絡。「老師的教法很靈活,不會死板地要學生一定要套什麼理論去解釋個案。」
朱文儀說,她會將理論連結產業趨勢,如當前最夯的半導體、人工智慧、晶片大戰等議題,會如何影響到不同公司。「我需要每週把最新商業案例連結到理論中,所以備課是永遠準備不完的,因為永遠都有新消息或新發展。」
李裕婷說,上課時,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到朱文儀的工作熱情,即使是枯燥的理論,老師仍會用心結合新穎例子或實務經驗,讓課程變得有趣。
重視師生互動 不斷學習「成為學生」
從事教職超過二十五年,喜愛與學生互動的朱文儀說,她在大約四十五歲時為自己訂下一個人生目標:每接觸到一位學生,就要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件事情。
舉凡生活細節,如學生戴的耳環在哪裡買的、這個指甲油的顏色是什麼;到企業的大事記,如學生任職的公司被另一家企業併購,是不是有發生什麼紛爭等⋯⋯只要她好奇,都會向學生詢問。「學生告訴了我,我也學到一樣東西。我從學生身上學到太多了。」
朱文儀把握所有機會, 轉換身分「 當學生」。她上短期課程,報名體驗課,就是希望不斷學習,豐富知識。「一直在 teaching(教學)的同時,也要 learning(學習)。轉換身分,你的知識才可以擴充。」
大學曾參加臺大慈幼會山地服務團和登山社的朱文儀, 到現在仍熱愛登山、騎自行車,在工作與生活間保持平衡;而作為管理學專業的老師,朱文儀從來不把自己的人生視作「一間公司」,「我覺得這樣太累了!」
人生無完美解答 取決於快不快樂
在世人眼中,朱文儀的學經歷可以稱作「人生勝利組」,但她卻說:「我不是學霸,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個中等生。」
朱文儀大學也經歷過一段懵懵懂懂時期,面對當今不少學生的焦慮與迷惘,非常能感同身受,也不吝提供許多建議。
吳秉勳說,在即將大學畢業時,他對未來感到迷茫,朱老師聽完他的焦慮後,給了他一個至今仍受用無窮的解答:「與其看著一堆自己想要的牌、殫精竭慮思考究竟該拿哪張牌,牌根本還沒到手,不如先奮力嘗試看看能拿到幾張想要的牌,接著再來躊躇也不遲。」
李裕婷也說,畢業至今,她每年都會與朱老師聯繫,聊一聊近況。剛畢業時,第一份工作陷入迷茫,發現所學無法應用,向老師討教後,得到快意答案:「不喜歡就辭職啊!」
憶起當時情景,李裕婷笑著說:「老師真的非常直率。」而朱文儀告訴她,學管理最大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知道:「人生沒有最完美的解答,也沒有最優的解答」,「老師說,每一個選項都有它好跟不好的地方,需要自己去取捨,而選擇取決於『你快不快樂』。」
朱文儀認為,以工管系「系友」身分在工管系教書,能讓她與學生更貼近。她通常會在第一堂課介紹,自己是畢業於工管系的「學姐」,而當年之所以會來工管系,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就只是分數剛好到;因此,朱文儀會告訴學生:「你們當中如果有任何怨念,我都可以體會。」
朱文儀指出,許多人好像都要快速得到一個最佳解答、能看到清晰未來的「水晶球」,然而要在混沌不安環境中成為厲害的人脫穎而出,並非能夠預測、洞燭機先的人,而是能保持泰然自若、不失去信心,且在當前有限的籌碼當中,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人。
「後來回想我的人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因為我沒有什麼籌碼,所以我擁有的籌碼都很珍惜。」朱文儀說。
正因自己曾經走過,朱文儀深知工管系學子會在學習與人生道路上遇到哪些問題,作為學姐、教授,她反而更像一盞明燈,總能指引學生前程,撫平他們內心的焦慮不安,而「交給結果決定」的人生哲學,讓朱文儀的教學之路增添更多豐富的色彩。
※本文章轉載至臺大出版中心「202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