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傑出導師的故事-工商管理學系劉怡靖助理教授 悉心陪伴同學跨出那小步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陳祤偲 攝影/許哲瑋
突破自我的歷程裡,或多或少會有些不舒服,但跨出那一步,你就已經不一樣了。劉怡靖用最細緻的方式,誠懇地認識同學,陪伴同學走過徬徨,共享沿途的喜悅、汗水; 更重要的是,請記得,跨出那一步時,你不是一個人。
「非常感謝來信,當然願意!請問你什麼時候方便呢?」臺大商研所碩士生彭鈺雯在接到是否願意分享「你眼中的怡靖老師」email 後,如此回覆道。從字裡行間的語氣,到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能感受到她那份,想好好介紹劉怡靖的心。
在尚未正式採訪劉怡靖之前,這位「老師」就已足夠引人好奇,甚至有同學這樣描述她:「不論對教學或學生,都是最用心、最認真、最負責又最有熱忱的老師」、「我認識過最好的老師,不是高中、不是大學,是我人生中遇到最好的老師。」
劉怡靖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上過她的課的學生都說「先苦後甘」。雖然要克服舉手發言的恐懼、花很多時間討論報告、每週都要課前預習,但學期末卻幾乎人人覺得收穫滿滿,欣喜自己又再一次「轉大人」。
平心而論,劉怡靖的課「不甜也不涼」,甚至在頭幾次的課堂上,你會覺得她很嚴肅、要求很高,但走過這段路的同學大多認為:她的課,請你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山頭很高,但我們一起攻頂
關鍵是,她要求雖高,但絕對不會讓你孤立無援。
「我是做什麼事都很用力的人,可能那個用力,會讓同學覺得說:不適合在我的課堂混。」劉怡靖說,在課堂上,她相當重視「參與」,缺一堂課之於你的人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所以不舒服就在家休息;既然出席了,就一起前進吧!
開設超過百名學生的大班課,劉怡靖認為若遊戲規則不說清楚,課程結構就會很鬆散, 因此,學生往往會感受到她「很有原則」。
例如,組內互評的制度設計,一分代表他有做到他應該做的;一.二分代表他做的比該做的還多,從給分的級距,到每個分數的意涵,都定義得清清楚楚;有發言才代表你有出席,鼓勵舉手,但也提供了紙條留言的選項,幫助那些還不敢直接發言舉手的同學練習思考,只不過給分會有差異,因為這兩種表達形式,對整體課堂的貢獻程度有別。
「我有一些原則,但是在達成要求的過程中,我給你全然的支持與協助。」劉怡靖說。
為了讓學生可以及時調整,她要求助教群,下課後到隔天中午十二點以前,就必須把小考成績、課堂發言成績,上傳到系統;上課、下課只要學生有任何問題,線上、線下她都很有耐心的回應,因為她相信教學相長,「學生投入程度高,我都覺得我在和同儕對話。」
為什麼那麼重視「參與」?她回答的直接:「我覺得總是要不舒服一下,才會有進步。」亞洲學生的求學歷程裡,缺乏這類訓練,但一進到職場,老闆可能沒耐心讀你的紙條,也沒義務追著問你有沒有想法。
在臺灣一路念到碩士,博士班才到美國求學的她,說自己出國上課需要發言參與時,也是壓力大到哭得稀哩嘩啦;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舉手,抬頭一看卻已經有十幾隻手舉著,她也以此勉勵學生:進步需要時間,別心急,但總要跨出這一步!
用每個超乎預期的「一小步」,累積好口碑
在教學之外,劉怡靖更是學生眼中的「寶藏女孩」,種種作為都很「暖」,卻又一點也不張揚。學生總驚訝於她的記憶力,即使隔了好長一段時間沒聯絡,但劉怡靖總能從上次談話的內容做「follow up 」,讓人感覺時刻被惦記著。
這背後,是因為她用心。「這不是tips(訣竅)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想花時間、有沒有那份想關心孩子(指同學)的心。」劉怡靖說,一旦老師有想關心學生的心,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動能去思考─「我怎麼做會更好?」;若沒有,分享再多技巧、方法也是枉然,因為做這些事情很花時間。
例如導生宴,她便自有一套做法與邏輯。由於在工管系,一位老師約會有到五、六十位導生,要好好認識人,一頓最多三小時的晚餐哪裡夠?所以,她邀請同學個別,或三五好友結伴先找她進行午餐約會, 這樣一來,時間至少從三小時變成了三十小時,見面前,她更會先「做功課」,閱讀學生填的自傳,再消化、記錄,替下一次的談話留下「預習」資料。
此外,她還把兩學期的導師費合併規劃,先有午餐會,後有大聚餐。在導生宴上,她會製作姓名標籤,一面加深印象,一邊也找到那些沒有完成午餐會的「漏網之魚」,趁機多多認識他們; 為了提升參與意願,她甚至會準備幾項大獎,像是企業尾牙、春酒抽獎環節一樣,讓學生們印象深刻。
問她為何願意在學生事務的種種細節上,多做一小步?身為基督徒的她說,每一件事都有一個選擇,而你的價值觀會引導你做下決定;對她而言, 神讓她進入校園,就是要服務學生。
在臺大新進教師成長營上,生科系名譽教授齊肖琪老師的一席話,更在她的心裡產生漣漪。齊肖琪說,每個臺大老師何其幸運?能接觸到這每一位,受社會、家人栽培,自己也非常努力才進到學校裡來的每個珍貴、獨特的生命。因此, 上述所這些付出的時間、心力,就是劉怡靖的「選擇」。
劉怡靖研究室的布置,氣質正如她的人知性清新,牆上掛的是學生們寫給她的卡片。 | 劉怡靖用心設計導生宴活動,讓它不只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吃頓飯。圖為劉怡靖與抽到獎品的學生合影。( 提供/劉怡靖 ) |
別為了幾分鐘的面子,不快樂一整年!
而這個選擇能走得長遠而堅定,其實是因為她足夠了解自己。
劉怡靖觀察,臺大學生往往很害怕自己做錯決定,認為踏錯一步就慘了,「想像一個很高的成本、代價,但其實不會這個樣子。」她說。
在管理學院,絕大部分的學生在大學後選擇進入職場,因此,實習、雙主修、輔系規劃是同學們常見的壓力源與焦慮源
,劉怡靖看了很是心疼,她一面支持給予經驗談,一邊也提醒同學「想清楚」,不要害怕自己學的東西「不夠專業」,或許管理學不像醫學系、會計系、法律系,有相當明確的職涯路徑,但不該為此硬加一個專業科目進來。
同時,她也透過工管系大一的新生專題課,讓學生做蓋洛普優勢識別測驗,協助學生更認識自己所擁有的特質。
從自身專業出發,劉怡靖經常與同學分享,若要有好的工作滿意度,找「適配」的選項,而不是挑「高薪」。賺錢是基本,但不能把錢當作發展職涯時那個驅動自己的引擎;很多學生卻沒想清楚,誤把過程中的「錢」當成目的。
倘若因為公司的名氣高,看起來光鮮亮麗,去做一個違反自己特質或價值觀的工作, 很難快樂。「你什麼時候會被問你在哪工作?第一個就同學會,再來是親戚問你過年那一次,那你要為了這幾秒鐘的『wow 你在那裡工作喔!』這句話辛苦一年喔?我覺得這不make sense。」她說。
彭鈺雯說,某次聊天,她向劉怡靖提到了自己優勢識別測驗結果中的前五大特質, 老師當下就表明請寄一份報告書給我,她想更認識我,「寄完報告,我就想很單純給老師看,我沒有期待她回信,但後來她就幫我分析,我的領導風格、人際關係,在團隊裡該怎麼行動比較好,我真的嚇到。」
劉怡靖說若花半小時,能讓學生看見可能、可以發展的方向,何樂不為?每當有學生遇到人際困擾、在團隊合作時感到挫折,她也會
從特質出發,帶領同學一起分析、思辨,後來意外發現這樣的方法「很有力」,因為,當學生是用特質去看問題和衝突時,「便不會糾結在人的上面,想著是不是他討厭我?還是我就是討厭他。」她說。
探索是必經之路,社會的容錯率沒你想像低
劉怡靖認為,「探索」是了解自己的必經之路,所以就勇敢跨出去吧!
「剛畢業的前三到五年,還在確認(職涯、志業)是正常的……我覺得這個社會容錯率沒有這麼低,你知道嗎?所以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她溫柔而堅定地說道。
曾經,做任何事都「很用力」的她,也期待學生和她在同一個時空、用同一個速度,往同一個方向跑去;但現在,她知道,不用逼每個學生和她一樣用力,反而是去理解學生所處的人生階段,「尊重他現在可能沒有方向,所以跑不起來;當他知道要往哪裡去,他就會跑得快了,如果不是現在,那可能是之後。」
劉怡靖說,自己真的很幸運,能陪伴著學生的成長,「我們聽他講、聽他笑、聽他哭、聽他分享, 然後再看到他走過,那是很rewarding( 有意義)的。」
對她來說,最可惜的就是「導生關係」只有短短的一年、兩年。「有時候你特別寫信問他也很怪、也沒空,但有的同學會覺得:老師是真心想要知道他過得好不好,那會寫信、傳臉書告訴我的( 同學),我都會很感謝。」劉怡靖說,那不是擔心,而是真的很好奇,學生現在過得如何、開不開心。
關於 劉怡靖
美國康乃爾大學傳播學系博士,曾任華碩電腦行銷工程師,現任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為團隊決策、團隊管理。曾連續三年獲頒臺大管理學院英語教學優良獎,為臺大一〇八學年度教學傑出獎、一一〇學年度傑出導師獎得主。很喜歡透過談話認識一個人,有時沒掌握好時間,曾被學生寫卡片提醒:「好老師是公共財不能耗得太快!」
※本文章轉載至臺灣大學學務處「臺大教學傑出導師的故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