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工管系林嘉薇、財金系蕭湛東老師「The Impact of Emerging Trends on Business Decisions」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陳彥蓁
面對快速變動的全球商業環境,人工智慧技術的演進與社會議題的興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企業決策的邏輯與模式。管理學院舉辦「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會」,邀請兩位講者—財金系蕭湛東老師與工管系林嘉薇老師,分別從人工智慧在財務領域的應用與政治正確行銷的社會心理效應出發,帶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啟發的專題分享。

第一場演講由蕭湛東老師分享研究主題”Visualizing Earnings to Predict Post-Earnings Announcement Drift: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模型,訓練AI分析公司財報會議中常見的收益條形圖,並據此預測企業下一季度的股票表現。研究中,傳統模型僅讓AI閱讀單純的條形圖;而人機協作模型將相同的圖像以顏色深淺標示收益品質。結果顯示,結合人類專業知識的模型在預測股票報酬的準確度上,顯著優於僅分析原始圖像的模型。進一步分析顯示,人機協作模型中,約有近一半的預測力無法被現有指標解釋,代表AI在吸收人類專業知識後,確實「看」出了傳統模型看不到的訊號。這說明在「人機協作」的新時代,AI並非取代專業,而是透過結合人類經驗與視覺語言,學習全新的解讀方式。
第二場演講則將焦點轉向社會議題與行銷實踐的交會,由林嘉薇老師分享研究主題“Consumer Responses to Politically Correct Marketing Campaigns”。
在當代行銷現象中,「政治化(politicalization)」正深刻地改變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方式。隨著企業以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為核心價值進行品牌溝通,市場出現了強烈的反應。部分品牌在與跨性別代言人合作後,曾經歷銷量下滑與社群爭議,顯示此類行銷策略既具有正向社會影響力,也潛藏高風險。
研究核心在於:消費者的多重身份認同(multiple identity affiliations)如何影響對政治正確行銷的回應?以當女性消費者看到一則由跨性別女性代言的女性運動品牌廣告為例,這支廣告同時喚起她的兩個身份——「性別身份」與「LGBTQ+支持身份」。兩者若在心理上產生衝突,便可能導致負面情緒與抗拒,即使自認支持多元價值,也可能感到不安或排斥,產生內在的身份衝突(identity conflict)。
林老師團隊比較台灣與美國的實證數據,揭示兩地消費者在「性別認同強度」與「身份衝突」對代言人態度上的差異。結果顯示,美國女性在強烈身分衝突下,普遍出現負面態度,認為廣告「剝奪了女性被代表的空間」;而台灣女性則呈現相反結果,將相同情境解讀為「展現女性力量」的象徵。
這項研究揭示政治正確行銷的特性:雖有助於品牌展現社會責任,卻可能因文化差異與身份衝突而引發反效果。同一支廣告在不同文化中,意義可能完全相反。林老師指出,品牌若要有效進行社會議題行銷,必須理解文化與身份的互動邏輯,兼顧多重觀點,避免讓價值倡議淪為市場風險。
兩場分享雖分屬不同領域,卻共同揭示同一命題——新興趨勢正重新定義商業決策的基礎。AI不僅改變財務分析的工具,也促使人類重新思考專業角色;而政治正確行銷的興起,則挑戰企業在社會責任與市場實效間的平衡。
面對科技與社會議題的交錯影響,企業決策者必須同時理解數據背後的技術邏輯與人性背後的情感脈絡。跨領域的研究與對話,將成為引領未來管理實踐與商業倫理的重要動力。「新興趨勢」不只是技術或話題,而是理解世界的新方式。它提醒我們:在數據與價值之間,在人與機器之間,最值得探索的,始終是人類如何賦予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