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ssence of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 what we know and future research questions?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陳基國

Bennedsen教授於11/22下午在本系的演講始於對家族企業的定義,包括所有權(ownership)、控制權(control)、管理權(management)、參與度(engagement)和繼承權(succession)等五個維度均可用於定義家族企業(Bennedsen, Lu and Mehrotra,2023)。 然而,回顧以往的研究,超過80%的研究集中在以所有權衡量的基礎上,其他研究則在研究五個維度的各種組合。例如「所有權和控制權」、「所有權和控制權和參與度」、「所有權和管理權和繼承權」…等等。 因此,未來研究家族企業相關問題仍有很大的空間。

Bennedsen教授表示,以往研究為了進行績效比較與評價,多採用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之對照。結果顯示,家族企業不僅在資產報酬率(ROA)上,且在托賓 Q (Tobin’s Q)指標上都比非家族企業表現更好。然而,家族企業聘用的外部執行長和董事會董事比非家族企業少得多。從企業接班前三年及接班後三年的經營資產報酬率表現來看,美國500強企業中家族企業平均成本高於非家族企業。此外,研究台灣、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家族企業,在1980~2000年期間針對家族企業傳承議題,以累積的股票市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家族企業在繼承後60個月的表現遠低於繼承前60個月。因此,對於大多數家族企業來說,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亞洲,傳承都是最關鍵的問題之一,也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此外,實務研究發現,家族企業的所有者亦普遍關注繼承議題,同時積極投入資源試圖做出改善,如使用專業諮詢服務或高階主管教練或聘請外部執行長等。然而Bennedsen教授於2021年針對丹麥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的研究指出,另一個根本性的人力資源問題在於家族企業所有員工的智商分佈低於非家族企業。因此,研究家族企業繼任前後的經營績效時,除了關注繼承後的經營績效下降,應該將家族企業人力資源與組織體系,如組織人才素質與參與度、繼任者管理權等因素納入分析。

Bennedsen教授最後建議,家族企業研究領域還有許多尚待探究的空間,研究者可以聚焦不同的五個家族企業維度組合深入分析。此外,研究家族企業的繼承問題與績效結果,檢視繼任前後繼任者與經營績效之間的影響效果,應該考慮其他調節或中介變量,例如人力資源品質、人才敬業度、管理權和管理系統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