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財金系洪志清、賴淑青老師「Social Intera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林謙睿

臺大管理學院於10月12日舉辦「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會」,本次很榮幸邀請財金系洪志清老師擔任主講人,分享與賴淑青老師合作兩項關於「Social Intera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的研究。主要討論社交聯繫程度(Social Ties)對人們做決策時的影響。

 

兩研究皆使用Facebook的Social Connectedness Index (FB SCI),該資料庫是統計美國各縣(county)之間用戶關係的數量加總,顯示各縣之間社會關係的緊密程度。FB SCI有兩項特點。其一是「持續性」(persistency),可以發現上世紀中歐裔美國移民聚集地到現在仍然有很高的SCI,亦即,該指標也反映文化層面的聯繫程度。其二是SCI和地域性(物理距離)並不一定有很強的相關,兩相鄰縣的SCI差異也可以很大。由於該資料的特性,前人也使用其進行多項研究,例如,不同地區取得資本的容易度、個人購買保單的選擇、社會流動性等等。

本次分享的第一個計畫是「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洪老師首先提到家計金融領域,Campbell (2006)指出的經典現象:人們為甚麼會不參與股市?也就是著名的Non-Participation Puzzle (NPP)。該議題很重要,因為它衝擊著學界對於傳統模型的認知:對於一個理性的投資人而言,或多或少持有一些風險資產絕對優於選擇不持有。再者,給定資本市場平均給予8%至10%報酬的條件下,NPP將惡化社會收入不均的現象。

目前學界對此現象有兩種主流解釋:個體的特殊偏好、參與股市所需學習的固定成本。本研究討論社交聯繫網絡是否可以是一種解釋角度。洪老師指出,計畫的首要步驟是刻畫出全美的縣級股市參與率,參考簡怡立老師的算法,以各縣每年繳股利稅的人數占該縣人數比例做為股市參與率的估計值。接下來,利用FB SCI,本研究建立一項新變數:Change in Friends’ Participation (CFP)。此變數以FB SCI為權重,對各縣的股市參與率年度變化(CP)做加權平均,因此該變數代表與目標縣社交聯繫程度較高的縣的股市參與率變化,也就是說當與目標縣關係越緊密的股市參與率變化越高,CFP也越高。最後,依此CFP定義,若去年某縣的CFP會對該縣今年的CP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則可證實人們參與股市與否會受社交聯繫程度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前一年CFP增加1%會使今年CP增加約0.15%。以平均一縣人口為5萬人來說,因為朋友而選擇首次參與股市的就會有75人。為了進一步確認因果關係,洪老師指出可以使用美國FINRA每年公布的financial advisory misconduct數據做為負面衝擊、打亂FB SCI做安慰劑測試,結果皆顯示CFP的效果仍存在。

接著,洪老師分享第二個計劃「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Corporate M&As」。此研究主要討論美國公司決定併購會不會受到社交聯繫程度影響及受影響的原因。根據 Bena and Li (2014)的方法,本研究對每個併購事件找出各5個併購方及被併購方做橫向比對,結果發現有社交聯繫的兩公司與併購案是否發生有正向且顯著的關係。接下來本研究進一步討論其原因,將被併購方分為私人企業、子公司、公開發行公司等不同類別,發現社會關係和併購發生與否與不同類別的公司都有正向關係,並且這項效果在公開發行的公司最為明顯。雖然此結果與預期相左,但仍然非常有趣,洪老師也指出,他們下一步將會深入討論為何公開發行的公司受SCI影響如此高,而私人企業、子公司卻僅有一半的效果。針對此現象,黃群仰老師認為,可能與反向因果有關,可能兩公司之間的SCI是由公司之間的聯繫而來,而非完全事前決定的。

在提問環節中,黃恆獎老師認為第一項研究若從「選擇不參與股市」的面向討論也是有趣的議題,例如投資者聯繫之後認為股市不好一起放空。對此,洪老師認為依照前人的說法,人們要放空那他們至少要對股市有了解,這某種程度解釋了黃老師的疑問。洪老師進一步說明,若想更詳細解析此類現象,或許可以利用機構投資人的一些資料來分析。另外,陳家聲老師指出在現實社會的資訊流動其實有相當的異質性,提出討論要如何在此研究中處理這樣的訊息差異。對此,洪老師也認為此領域的研究下一步若能對陳老師提出的疑問提供解釋,亦將會是非常有趣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