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理論與實踐 打通學術之路的任督二脈-台科大朱宇倩老師演講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撰文者/商研所博士班 李思思
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商研所陳忠仁教授邀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朱宇倩副教授來為商研所博士生演講,分享其學術生涯的甘苦談及給博士生的建議。朱老師九年前畢業於商研所科技管理組博士班,作為優秀的商研所學姐,她在尋找教職、發表學術論文和教學上的經驗都給立志畢業後留台任教的博士班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讓學弟妹獲益匪淺。
朱老師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在就讀博士班之前,曾在美國AT&T實驗室及台灣華碩先後工作近十年。對她而言,年輕時不給自己設定邊界,盡可能廣泛地嘗試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直到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所在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不斷試錯,不斷突破自己,才能無限發掘潛能。而當找到正確的方向之後,就要放下過往、敞開心胸去努力,即使離開校園多年,在她下定決心回到學生生活之後,她就快速地沉下心來,一點點把知識撿回來,再一層層把學術研究的堡壘堆高、加強,直到做出自己的成績。
什麼是做研究?朱老師的回答是,做研究就是一直不斷地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研究是系統地蒐集和分析資訊,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研究主題。因此,除了興趣,我們的研究“有意義”很重要,因為有意義的研究是開啟一場成功研究的必要條件。在開展“有意義的研究”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方法和趨勢、需要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輔助研究設計、需要廣泛地蒐集資料確保數據的豐富性,亦需要在面臨資料豐富性和可信度的衝突時適當取捨和抉擇,以確保研究的價值。
那麼,如何尋找一個“有意義”的研究主題並將其訴諸成果呢?好的議題需要兼具有趣(interesting)和相關(relevant)的特性,在大量地閱讀文獻與學術議題時,帶著這兩個標準去與文獻對話,且隨時提問自己,以確保自己正在朝對的方向移動。此外,這個過程中,不要一個人單打獨鬥,要去建立自己的網路和關係,與同儕和學術先進一起進退、合理分工,有的人天生擅長和數據對談,有的人會用故事說話,大家一起協作、發揮彼此的長處,就能夠把研究主題的璞玉雕琢成金璧。此外,當我們遇到的的是新興的研究議題時,不要害怕進入這些少有人走過的領域,而要抓住先機做出研究,但是,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的我們,也儘量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新領域最前面的路讓大師來走,我們順著大師走出的路繼續開墾,也許就能夠創造自己的成果。
同時,朱老師也提到,學術研究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是一個漫長且孤獨的旅程,在這過程中一定會遭遇無數的自我懷疑和失落,也許是選題困難、也許是分析不如預期,每一個困難可能都會讓研究者困在原地打轉很久。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對自己有耐心一些,接受自己也許還不夠好、接受研究技巧還需要時間打磨,然後沈潛思索持續耕耘,也許轉個彎之後,某個時間點會突然頓悟,守得雲開。
當一個研究完成,進入投稿流程,既是第一階段的任務完成,也是新挑戰的開始。研究者、尤其是經驗不足的年輕學者收到拒信是再正常不過的,要記得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過度憂慮。收到拒絕信絕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重建自己(cognitively reframing)的大好時機,我們可以在此時從頭檢視自己研究的問題並且積極地解決問題,然後等待再一次機會。陳老師也在此分享了自己研究發表過程中的一段經驗,即便是經驗豐富如陳老師,也會在投稿過程中遇到波折,但老師提醒我們,保持謙遜、積極處理,過程中的波折都會成為我們的經驗,讓我們之後的研究更加如魚得水。
在分享完學術研究方面的心得之後,朱老師在最後也給了學弟妹一些非常好的努力方向和建議。首先,要盡可能拓寬自己的眼界,趁年輕多多學習不同的工具、涉獵不同研究方法,進行跨學科的學習、了解別組、別科系的新知識,以及透過大量閱讀和積累實務經驗來找尋新的研究主題,所有我們走過的路、看過的書都會匯聚成我們研究的養分;其次,博士班階段就要提早為生涯做規劃,研究上儘早開始跟隨指導教授規劃未來的研究,確保固定的產出,教學上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讓自己能夠具備英文授課的能力,有機會的話亦可在學期間申請兼課,提早累積教學經驗;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慢慢學術之路,要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逆境中的自己和解,從而保持積極、走更遠的路。
朱老師用娓娓道來的演講為我們描繪了學術研究之路上的種種酸甜苦辣,也讓同學們了解到選擇做一個學者不是一時興起的衝動,我們需要接受自己、挑戰自己,在未知的旅途中,和身邊的夥伴一起找到一條值得鑽研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