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孔令傑老師「在AI時代傳遞知識火花」
院行政辦公室
採訪‧撰稿/劉亭君
「這個時代越來越不強調老師教學的能力,而是引起學習動機的能力。」以翻轉教室備受學生喜愛的孔令傑,總是不厭其煩地找尋最適合學生的上課模式,只要與他相處過的學生,都會被他追求知識的熱情所感染。
暑假校園在上午九點略顯冷清,早餐還擺在桌上,孔令傑已經坐在管理學院會議室裡盯著投影片,專注聆聽學生們的專案報告,並細心針對簡報中的盲點給予詳細回饋,修正錯誤的程式邏輯。對學生事務總是親力親為的孔令傑,生活幾乎已被教學占滿。
進入孔令傑辦公室,地上的單人床墊十分引人矚目。「以前比較常有以辦公室為家的時刻」,孔令傑說,現在因外務繁忙,連待在辦公室的機會都所剩無幾。此言不假,桌面布滿薄薄灰塵。但環顧四周,映入眼簾的合照、卡片、大小獎盃,都是孔令傑與學生一起累積的回憶。書櫃內被可愛的卡通、動漫角色占據,好奇地詢問孔令傑很喜歡拉拉熊嗎?「確實滿喜歡的,但有意思的是,學生感覺你好像喜歡什麼,他們就會拚命送,累積多了之後便給人一種你超級喜歡的感覺。」孔令傑笑道,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表露無遺。
翻轉教室跨越疫情 仍不斷進化
在恭喜孔令傑第二次獲得傑出教學獎時,他露出靦腆的微笑, 謙虛地回覆「做人就是靠運氣啦!」
距離上次獲獎已過了六年,中間隔著新冠疫情,作為臺大推行「翻轉教室」的先鋒,孔令傑認為疫情期間的學習狀況特別多。「課堂要給學生一些人生或學習建議,都要先有互信基礎,講起來才比較有效」,孔令傑說,遠距授課剝奪了師生由陌生到信賴彼此的過程,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也更受考驗。
雖然翻轉教室主打學生在課前觀看影片自行學習,與遠距教學有些相似,但孔令傑更強調在有限的三小時內應該要做「只有大家聚在一起才能做的事」。比起單向講課,他選擇出題讓學生討論,並親自走下台觀察學生對課程的掌握度。「每週如果各花十分鐘去關心十組學生,三週就可以關心全班一輪了」,孔令傑很有心得,以往只能了解少數下課來問問題的學生,改採翻轉教室後,他有機會去照顧學習落在中後段的學生。
孔令傑開課遍布資管系所、EMBA、PMBA、GMBA 與 EiMBA,除了指導的研究生,他更鼓勵其他學生參與產學合作專案,因此每週都有十到十五個會議等著孔令傑。每當學期結束,他總會在臉書上貼出長文,反省所有課程的大小事,日後再依照學生的回饋調整內容。
恢復實體教學後,孔令傑與學生的距離又再度拉近,翻轉教室也依舊是幾乎「零負評」的教學模式;然而,隨之而來是「生成式」對教學的挑戰。
不排斥AI教學 要為學生職涯鋪路
孔令傑以為,現在已經不是那個老師不講課、學生就沒東西學的時代,尤其近年生成式AI當道,光是 ChatGPT 在作業中的合理使用界線為何,就讓眾多老師頭痛。孔令傑說,學生的確有可能因為AI輔助,僅認識到理論的皮毛,「但十幾年後的AI不就會滿地都是嗎?ChatGPT 實際上沒辦法抓,也不應該抓,因為那是他們以後的工具」。
孔令傑的眼神閃閃發光,形容現在學生很像習慣吃精緻米的人無法消化糙米,從小到大都有老師幫忙重點整理、製作講義,因此自己鑽研理論知識的能力下降。但他認為這不能怪學生,因為整個社會都在往碎片化、速食化方向前進;他反而稱讚現代學生反應很快,善於連接不同領域的破碎知識。
以校內最著名的程式設計入門課「商管程式設計」為例,孔令傑每年都可以從非資管系異溫層學生的期末專案中,看見他們的生活需求,並得到一些啟發。像是曾有經濟系學生設計了營隊專用遊戲,也有人撰寫在各大論壇找實習資訊的爬蟲程式,這些典型從學生視角出發的作品,都讓孔令傑感嘆創意無限。
這門課的停修率較高,孔令傑坦言是故意讓作業有點難度,課程深度夠,學生收穫比較多。即使學生多半不會成為軟體工程師,但他們認真寫過程式後,未來跟工程師的溝通會更順暢且有效,在職場中才不會被認為什麼都不懂,因此容易被瞧不起。
「不要做個單兵」 重視管理軟實力
不論從孔令傑社群貼文或是言談中,都能感覺出他身為「資管人」的自我期許。在孔令傑心中,資管系最好能如系上所說「七分學資訊,三分學管理」。雖然實際上因升學制度及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多學生偏向「九分學資訊,一分學管理」,但他仍期待學生們能在資訊與管理兩方面並重。
孔令傑指出,世界有兩種很有用的人,一種是可以自己發揮很大力量的人,另一種是可以讓別人發揮很大力量的人。「後者為管理人才,很多時候確實更有價值且稀缺」,孔令傑笑道,長大才理解文科的訓練是讓人講話有說服力,唯有別人認同你想傳達的道理,你才可以當個好的領導者及管理者;而理科的訓練雖然厚植學生的硬實力,但更強調每個人「單兵作戰」的能力,因此希望資管系學生謹記「不要做個單兵」,切勿輕忽經營管理等軟實力的重要性。
孔令傑對產業界也有他的觀察,「很多企業不需要會寫程式發射火箭的人,而更需要能跟公司的會計、生產線、財務、行銷等各部門好好溝通的人」,尤其不懂一點企業的眉角,資訊系統並不好用。孔令傑認為,管理學院提供資管系學生非純理工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接觸經營管理議題,並認識大量商管科系同儕,這對他們的口才、表達能力、同理心等等都確實有幫助。
自費聘請課程助教 即時回饋激勵學習
孔令傑分享,在「作業研究」課堂中,會以業界標準的寫作方式來批改學生作業。像數學式有沒有斜體、符號左右有沒有空格都會嚴格檢視。「學生重視實質內容是好事,可是有些學生只重視實質內容,不重視他以為的表面功夫,但表面功夫的另一個解讀就是誠意,或者把東西寫得讓人家容易看懂的心意」。
「學生能學得扎實的前提是他想要扎實,所以老師的功用其實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孔令傑發現,主動學習是學生好奇心的展現,例如他以為對的東西是錯的,或是別人的想法跟他不一樣,都是引起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孔令傑的課強調「即時回饋」機制,若學生寫完作業一個月後才知道答案,他們早就失去學習興趣了。
回顧教學生涯初期,孔令傑也曾覺得老師親自改作業很有價值,但後來他領悟到批改的品質再好,都不如讓學生馬上看到批改結果。因此,助教群非常重要。他笑認自己的要求太多了,只有一、兩個助教遠遠不足,孔令傑已經習慣自費聘請學生,每門課都會有四到八個助教協助維持課程品質。
又好比學校出資給商管程式設計二十個助教,每學期前後孔令傑都需特別舉辦「助教議」,清楚說明工作內容及執行理由,大助教帶領小助教,並明確將行政與教學分工,不會讓學生無所適從。「總之,就是給夠人、給夠資源,還有一定要關心他們,讓助教把課程當成自己的事」,孔令傑笑稱目前已經達成一個良性循環。因為修課人數夠多,自願來當助教的人也多,他常說自己都在「靠助教」,非常感謝助教們鼎力相助。
做好研究才能教好書 慶幸遇到良師
能夠成為學生心中認真負責的「小傑老師」,孔令傑歸功於擔任小學老師的父母讓他自由自在地發展,培養出正向的人格特質。孔令傑慶幸一路上都遇到好老師,碩士班指導教授陳靜枝以教學認真聞名,他自然見賢思齊;博士班指導教授陳瀅儒除了日常關心照顧,更教導研究方法與品味。求學路上的貴人,形塑出孔令傑現在的樣貌。
論及研究與教學平衡,孔令傑表示求學時期也曾懷疑為什麼老師不能將重心放在教學,要一直做研究;如今回臺教書已十二年,指導學生論文、親自教學時才醒悟,若沒有跟上最新的研究發展,教授其實很難把課程教好,過時的理論對學生也是一種傷害。
幾乎修過所有孔令傑開的課,另外在三門課合計有兩年半助教資歷的研究生陳廷旭說,老師很關心學生在學習過程是否有收穫,也願意花時間帶領學生,激勵他們有更強的成長動力。
「我們當老師要傳遞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是知識的火花」,孔令傑以學務長朱士維的話作為教學理念。他堅信老師若對知識沒有熱情,學生也不易有熱情。這些靈光一閃的火花,好似追求知識的動機與喜悅,帶領孔令傑走上教職,也讓他成為學生心中最好的楷模。
※本文章轉載至臺大出版中心「2024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