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麗教授研究成果分享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近年來企業除了積極建構自己的競爭優勢,追求業務上的成長,也開始著眼企業的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CSR 除了讓企業盡到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建構企業的品牌承諾,同時也讓企業的形象加分,對企業的業務拓展有間接的加分效果。CSR 已經成為企業功能之一,不只企業全員投入,更成為高階經營團隊關注的重點 (Wang, et. al., 2016)。 當 CSR 議題廣泛被落實、討論與研究時,看似與 CSR 相反的另一面,企業行為違反道德,導致他人不利或損害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CSI) 也開始引起關注。簡言之,CSR 代表企業符合道德與社會的期待,對企業與其關係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與積極的形象,CSI則對企業產生負面的形象,衝擊企業的利益,甚至引發企業的生存危機。CSR 與 CSI影響企業的內外部關係人 (stakeholders) 至鉅。

 

此次很榮幸邀請到長年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王鶴麗教授前來台大分享她的最新研究 – A tale of two signals : Partner CSR vs CSI and Alliance Formation。這個最新的研究主張企業在追尋同盟的潛在夥伴,為了避開資訊不對稱而找到不佳夥伴的風險,會依賴相關訊號以瞭解潛在合作夥伴是否為最佳與最適的合作夥伴。潛在的夥伴若釋放出正面的CSR訊號,那麼這個夥伴很有可能在未來合作上會是比較可靠的對象。反之,如果在 CSI 釋放出正面訊號,那麼對該合作夥伴將值得考慮是否可以締結為未來同盟關係。

目前產出的研究主張值得關注的訊號包含:

  1. Patent activities 專利活動 (Caner, Bruyaka & Prescott, 2018)
  2. Presence of scientists 是否科學家主持 (Luo, Koput & Powell, 2009)
  3. Corporate and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公司與技術多元化 (Krammer, 2016)
  4. Board interlock 董事會連結 (Ni Sullivan & Tang, 2013)
  5. Network structure 網絡結構 (Ozmel et al., 2013)
  6. Public funding 公共資金 (Bianchi, Murtinu & Scalera, 2019)
  7.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開募股 (Pollock & Gulati, 2007)
  8. Prominence of affiliation 隸屬關係顯著性 (Pollock & Gulati, 2007; Reuer & Ragozzino, 2014)

相關的研究多專注在正面的訊號 (signals with positive valence) 為主。(Pollock & Gulati, 2007; Ozmel et al., 2013; Reuer & Ragozzino, 2014) 而負面的訊號 (negative signal) 通常被隱喻或甚至明確認為是正面訊號的另一面。不過也學者主張不是正面訊號不必然就是負面訊號 (Comnelly et al., 2011;)。但是負面訊號往往比正面訊號更吸引大眾的關注 (Baumeister et al., 2001; Rozin & Royzman, 2001) 而更加引發訊息效應與引起共鳴 (Baumeister et al., 2001; Rozin & Royzman, 2001)  CSR 與 CSI 是潛在夥伴具有的特徵,但其資訊卻往往不容易被察覺,所以透過外部關係人所釋放出來的訊號可以協助企業瞭解潛在合作對象。

王教授的研究主張夥伴的 CSR (CSI) 兩個訊號透過不同機制影響其未來組成聯盟的可能性:

1.信任機制 Trust Mechanism
夥伴的 CSR (CSI) 表現成為被評估是否符合道德值得信賴的考量,由此表現判斷是否與其進一步組成聯盟。CSR傳遞正面訊號則考慮建立同盟,CSI則代表負面訊號,不考慮建立同盟。

2.外溢機制 Spillover mechanism
夥伴的 CSR (CSI) 對應外部關係人,表明了潛在合作夥伴道德特質。這個道德觀感外溢成了考慮是否成為聯盟關係的關鍵。
透過夥伴 CSR 影響其關係人的外溢效果影響最後組成聯盟的決定。
透過夥伴 CSI 影響其關係人的外溢效果影響最後不成違聯盟的決定。

研究的結發現CSR (CSI) 對決定是否建構同盟關係的機制是不同的,透過信任機制,潛在夥伴的 CSR 有助於聯盟關係的建立。而潛在夥伴的CSI 對其外部關係人所產生外溢效果,對聯盟關係建立有負面影響。所以 CSR (CSI) 所釋放的訊號可以作為潛在夥伴可適性的一個參考訊號。

此外,王教授的研究更進一步主張兩個因素,同域性 (Proximity) 與媒體曝光 (Media Coverage) 可以調節 CSR (CSI) 訊號。也就是當潛在夥伴同處在一個地域時,比較可以瞭解潛在夥伴的狀況,CSR 扮演的信任機制就不是那麼重要的訊號來源。但是CSI 產生的不良外溢效果卻會因為同域性而增強。此外,媒體曝光是外部訊息來源,然而人們往往對於正面的媒體曝光關注度不及對於負面高,所以媒體曝光對於CSR 訊號幫助有限,但是對於 CSI 訊號卻有較大的影響。

企業在決策過程中依賴許多的資訊幫助其決策,然而有時候公開可取得的資料很有限,或者真實狀況被隱匿。因此透過潛在夥伴間接行為產生的訊號提供判斷依據是很有效的。王教授以企業的CSR (CSI) 作為判斷潛在同盟關係夥伴的可適性對於企業的決策是一個有價值的貢獻。她的研究也闡明了信任機制與外溢機制作為CSR (CSI) 決定的力,也進一步驗證了同域性與媒體曝光對 CSR (CSI) 影響力。這個研究對於企業執行 CSR (CSI) 政策也起到更積極的激勵,因為 CSR 有助正面訊號與產業合作,CSI 傳遞負面的訊號與有損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