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專題演講紀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_Prof. Muhammad Nadeem

會計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余芊慧、李幸容

臺大會計系於10月17日的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到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Muhammad Nadeem老師發表他的最新研究:Auditors as Knowledge Brokers: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eporting Through Shared Engagements。

研究聚焦於查核人員在企業環境與社會(E&S)揭露中的「知識中介」角色,探討共享查核人員如何在企業之間促進E&S揭露知識的傳遞,進而提升資訊揭露品質。研究以2013至 2021年間的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結合Trucost、Bloomberg、Sustainalytics、Compustat、Audit Analytics與BoardEx等資料庫,並利用TNIC(Text-based Network Industry Classification)將公司依產品市場相似度進行配對,以形成「領先者(leader)」與「落後者(laggard)」的配對。研究主要關注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共享查核人員是否能夠促進E&S知識的有效傳遞。第二,知識傳遞是透過哪些機制發生。作者提出兩種可能途徑:(1)查核團隊在與客戶互動的過程中直接獲得知識;(2)事務所內部不同團隊(例如財務查核與非財務確信團隊)之間的知識溢出。第三,知識傳遞的效果是否依賴於落後者本身的特徵,如E&S基礎建設強度或財務資源。

在實證設計上,作者使用laggardESRQ(落後者的E&S報導品質)作為主要依變數,並以SharedAF_DiffAO(共享查核事務所但不同分所)與SharedAO(共享查核分所)作為關鍵解釋變數,檢驗共享查核人員是否能提升落後者在下一年度的揭露品質。為處理潛在的樣本選擇問題,研究採用Heckman two-stage模型,並利用查核師變更事件設計staggered DID模型,以強化因果識別。動態DID的結果支持平行趨勢假設,也顯示在共享查核人員介入後,落後者的揭露品質有顯著提升。

在傳遞機制的檢驗方面,研究進一步發現,若共享查核事務所同時向領先企業提供財務查核與非財務確信服務,則同一事務所服務的落後企業更可能在後續期間購買非審計服務,進而提升其E&S揭露品質。這表非審計服務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管道。此外,作者區分揭露的「實質性」與「象徵性」內容,發現共享查核人員主要促進的是實質性揭露的提升,而非僅形式上的漂綠行為。作者也進一步檢驗落後企業的異質性,發現共享查核人員對於E&S基礎建設較弱但財務限制較低的落後公司效果最為顯著,顯示這些企業更依賴外部協助,且有能力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揭露策略。

本研究對文獻的貢獻有三。首先,補足了共享查核人員在非財務揭露領域的經濟後果之實證證據,特別是其在E&S揭露品質提升上的作用。其次,凸顯查核人員在標準分散、規範不明確的E&S揭露環境下,扮演知識中介的重要角色。第三,藉由區分揭露內容的實質性與象徵性,進一步證實共享查核人員提升的是揭露的資訊品質,而非象徵性、形式化的揭露。整體而言,本文的發現對監管機構、企業與投資人皆具有政策啟示:共享查核人員不僅影響財務報導,也在推動企業永續資訊品質的提升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參與本次討論的吳淑鈴老師、劉心才老師、曾智揚老師、高偉娟老師、黃祥宇老師、謝昇峯老師、朱玉芳老師、黃盈綺老師、張文馨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博士班學生也積極參與和講者的討論。講者感謝所有提問者的建議,很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