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系學生ATCC獲獎心得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國際企業學系 翁儀涵、梁睿芸、楊玉鉁
梁睿芸
很榮幸能在此分享,經歷四個月的籌備與多輪選拔,我與隊友們最終成為台灣高鐵代表隊,站上全國決賽舞台,與來自其他議題夥伴的隊伍切磋、角逐,並獲得本屆 ATCC 全國冠軍。

我們五位隊員——張竣堯、王博靚、陳彥丞、呂庭誼與我——來自截然不同的科系背景,涵蓋政治、資工、經濟、傳播與國企。正因如此多元,我們在每次激烈的討論與碰撞中,逐步建構出兼具創新與可行性的提案。這段經歷也讓我深刻體會:或許管理學院學生的專業並不像其他學門那樣有明確定義,但院內的訓練早已內化為我們的核心能力——邏輯拆解、策略思維、溝通整合、協作領導與問題解決,並在這次比賽中展現無遺。
比賽過程極具挑戰,也帶給我許多成長。在初賽海選未被青睞的失落中,我學會在懷疑中堅持、在不完美中行動;在企業簡報時看到其他隊伍表現優異,學會了在壓力與比較中找回自我;在被業師直言否定時,更學會了保持彈性與韌性,打起精神重新出發。曾聽一位前輩說:「能撐到最後的隊伍,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但一定是毅力最強的。」這句話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共鳴,也正是我對這場比賽最大的收穫:抗壓力、整合力與對解決問題的熱情與堅持。
最後,我也想分享我在這趟旅程中從夥伴們身上學到的事——放膽去試、放手去做。真正讓我們停滯不前的,往往不是他人的否定,而是內心給自己的設限。唯有勇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冷靜審視問題,才能在實際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持續向前。
這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也充滿熱血與感動。我也更加珍惜國企系與管院帶給我的訓練與教誨,讓我有能力走到這裡,成就今天的自己。
楊玉鉁
在比賽結束的那一刻,我知道,這會是我以後回想起來永遠想念的時光。
我們的隊名是「造橋鋪路」,而我們的競賽歷程也的確和這個名字一樣,由幾個懵懵懂懂的大一學生,摸索著,用一磚一瓦鋪出通往決賽舞台的路。我還記得千人camp前,半開玩笑地說要去「見見世面」;也記得在獲得面死金牌時,激動到歡呼尖叫的樣子。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一邊怪叫一邊衝過只剩十秒的斑馬線,卻也能在台上迎向數百人的目光,無所畏懼。

我們總說,「造橋鋪路」缺一不可,我們有能在評審問答時大殺四方的學生使節、有眉頭一皺就能察覺企劃漏洞的心算大師,還有美術排版技能點滿的長號手。各司其職的團隊結構,讓我們能互相扶持,也讓我們在一步步向前的過程中,看見更大的世界。
每次與業師的線上討論結束後,關上螢幕的瞬間,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業師也太聰明了吧!」、「都是大腦,憑什麼他的比較好用?」。在決賽前一天的下午,我們曾忍不住問業師,當初為什麼在複賽的最後選擇了我們。他笑著說,如果要挑一支當天就能準備好、站上決賽舞台的隊伍,那肯定不會是我們。但正因為每一次見到我們,都能看到我們的成長,所以在最後的決賽衝刺期,他們相信,「造橋鋪路」一定還能再突破自己一次。
這一路上,有業師們的肯定,也有家人的鼓勵,讓我們能夠穩穩地站在舞台上,齊聲喊出:「我們是造橋鋪路,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造一座橋、鋪一條路,讓育兒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讓所有的育兒家庭,都能和我們一起——育、兒、深、呼、吸!」
翁儀涵
這次能夠獲得 ATCC 遠傳組第一名,並在全國總決賽拿下季軍的成績,對我來說是一段無比珍貴的經歷與肯定。 一開始,其實我是從同學之間輾轉得知這項競賽的。當時我非常震驚,很多同學明明才大一,就已經這麼主動積極地參加全國性的商業競賽。雖然我也很想參加,但同時也不免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應付這麼大型的賽事。我猶豫了很久,最後告訴自己:與其害怕,不如勇敢嘗試,至少不讓自己後悔。
就這樣,我踏出了第一步,原本只是抱著可能會早早被淘汰的心情報名參加。 透過官方的組隊群組,我和其他幾位原本互不認識的同學組成了一隊。更戲劇化的是,在報名截止前,原本的隊長臨時退出,當時大家一度想要放棄。我主動接下隊長的角色,帶著三位年紀比我大的組員一起迎戰。沒想到我們在第一輪千人海選中獲得了免死金牌,這不只是晉級的門票,更是對我莫大的肯定。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就算有很多大三大四生、甚至碩士生一起參加,也不代表我身為大一學生就比較弱。能夠在幾千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再確認,也讓我相信年紀小並不等於實力差。
當然,隨著投入的時間和心力越來越多,我也變得越來越貪心,不再只是滿足於晉級或參與,而是開始期待自己能在全國決賽中拿下冠軍。那種渴望勝出的心情,讓我一度在課業和比賽的雙重壓力下感到喘不過氣。但比起名次,我後來更珍惜的是這段過程帶給我的成長。我學會了如何製作正式的企劃書、設計專業簡報、在有限時間中進行高效分工,也學會了如何與企業內部高層溝通、提出好的問題、主動推進專案進度,還有最重要的,如何與隊友互相理解、協調合作。這些能力對我來說,比任何名次都更加重要。 我非常慶幸在學期初的自己沒有因為聽到這是全國性的大型競賽就退卻,而是鼓起勇氣參加。
我也想鼓勵系上的同學們,如果你也曾猶豫過自己是否有能力參加這樣的比賽,或者擔心自己做不到,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與潛力,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你會發現結果可能會遠比想像中更好。 這次比賽也讓我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學校、不同背景、各有專長的優秀同儕,交到了許多新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