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研究生<台北青旅行遊記 競賽暨獲獎經驗分享>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班 鄭鈞擁

  • 投稿與獲獎3篇作品的説明

舉辦四年的台北青旅行遊記,今年因個人一口氣投稿與獲獎三篇,創下競賽紀錄,因此在頒獎與媒體採訪時獲得較多分享機會。回歸投稿起源,因為平時就有寫作、攝影、安排小旅行的習慣,在一開始就整理出18條路線,爾後根據對品質的要求進一步篩選,包含定題的獨特性、描述是否細緻入微、路線對我是否別具意義、文字密度是否夠高、文句間串接邏輯的順暢性。另一方面,每篇的目標都希望能夠自我超越,因此在切入角度、提筆動機有所不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優選文章:走不膩的天母一日

優選文章:大稻埕新舊融合探索

佳作文章:時光沉澱的氣息

媒體曝光: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報導

每次規劃旅行前,通常有1-2個明確目的,可能是看展、品嚐特色料理、參加活動等等。以主要目的為中心,再思考當天旅行時間,進而規劃周遭景點和餐食。行前規劃和旅行中當下發生大約符合80/20法則,既滿足我自己喜歡充實行程與瞭解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的個性,也留下中途彈性變化、或是依據旅伴偏好加入的景點。

佳作文章為當時暑假最早開展的路線,也因為擁有紀州庵作家私房菜亮點,與遊程路線圍繞在平時校園的鄰近區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衝突感,促成第一篇遊記。優選兩篇皆是多次遊訪,累積出不同層次的情感與知識經驗。大稻埕,如同遊記一開始寫道是包含與家人、與不同就學或工作時期的朋友、自己完成,而大稻埕關鍵字,包含歷史、城區、博物館、文化、小吃,透過搜尋與篩選,很快就能組合圍繞同一核心的多條路線。天母之於我,既是天天相處的居家所在,也因此再熟悉不過。日常的目的簡單,即是運動、採買、解決餐食,再加入天母呈現的異國氛圍、安靜住宅區、休閒步調、時空變遷,也容易勾勒出遊記的輪廓。一篇遊記的寫作規劃邏輯:規劃大綱、整理素材、抽出亮點、整體閱讀的完整程序,大約10-15小時不等,旅遊前的規劃大約可估1-2小時,作業時間通常拆成細項進行,如在捷運通勤中完成一景點的描寫,在睡前集中一小時查詢各景點資訊、上傳圖片與撰寫說明,最後保留一段30分鐘至1小時,集中精神作最後的文章修飾與檢查。

  • 整合商管思維、旅行與寫作熱忱的成果

享受美食、居家料理、寒暑假的展覽與旅行安排,從未間斷。對我而言,回顧手機照片,慢慢形成一種風格,培養自己在生活中點燃不論大小的火花,是生活持續進行的動力。因此,遊記是整合了生活各面向的產物,可以是純粹對藝術的欣賞,也可以是結合專業知識的對話、日常食材的升級、以及自旅遊專刊介紹中,點滴發現下次旅程的累積。

遊記呼應了”connect the dots”這句話,這最早也最頻繁使用於職涯的規劃,在商管學院每次聆聽學長姐返校分享,這時常是他們對在學生的唯一忠告。自己翻譯了這句話,成為「串接生命的每一節點」,如同規劃每次的旅行來自於前次旅行的啟發或是平日蒐集的紀錄,旅行途中則打開所有感官,運用閱讀的書、上過的課,去詮釋眼前場景,旅行後再透過攝影與文字留下紀錄,紀錄自己持續實踐美好生活的理想。呼應行銷所強調的差異化定位,在旅行與遊記的堅持也是想對抗科技剝奪了多數人的注意力與好奇心的現狀,也對抗一窩蜂在特定景點拍照打卡的行為,當眾人目光停留在最明顯的標的時,自己反而較眼光轉向一旁,收藏被忽略的角落、或許更有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