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與資料包絡分析研習會』活動報導
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博士生 陳彥彣
「生產力與資料包絡分析研習會」於 9 月 6 日(六)在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舉行,並於當日圓滿落幕。本次研習會由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中華卓越經營決策學會共同主辦,並由國科會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社團法人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及台灣作業研究學會協辦。會議邀請產學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針對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在不同領域之研究成果與實務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現場交流熱烈,展現學界與實務界共同推動前瞻研究與應用的決心。
研習會由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陳家麟院長致開幕詞。他表示,資料包絡分析自提出以來,已廣泛應用於效率與生產力研究,是許多管理決策與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當前,越來越多研究者投入 DEA 的相關研究,如何建構跨領域交流的平台,已成為推動研究深化與能量匯聚的關鍵。本次研習會正是提供研究社群一個分享成果、討論挑戰與展望未來的契機。
致理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張民忠教授以「資料包絡分析與永續發展」為題發表演講。張教授指出,在當前強調 ESG(環境、社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潮流下,效率分析不能僅止於傳統的投入與產出,還必須正視「非意欲產出」(undesirable output),例如碳排放、污染等問題。他強調,若忽略這些隱性產出,將難以全面評估一個系統或企業的永續績效。進一步而言,他提出「能源韌性」的觀點,即系統在面對外部衝擊或干擾時,能否具備承受、吸收、調適並恢復的能力。隨著企業逐步邁向碳中和目標,能源韌性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課題。DEA 在此扮演重要角色,能協助研究者與決策者檢視企業在資源使用、污染排放與永續策略之間的平衡,並提出改進方向。
接著由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運籌管理研究所馬綱廷教授發表「From Static to Dynamic DEA」之研究成果。他透過產業的實證案例,展示 DEA 模型如何延伸與深化。首先在 IC 設計服務產業中,他指出,企業既要維持專案執行的獲利性,也需兼顧資源利用率。研究中,他提出一套兩階段的決策架構,協助企業進行專案組合的評估與選擇,並引入輔助縮減模型以避免屬性眾多但樣本不足的「維度詛咒」,同時Kendall’s tau驗證與敏感度分析,引出管理實務的啟發,相信可幫助 IC 設計服務公司在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中維持競爭力。第二個案例聚焦於酒類產業。馬教授指出,不同酒廠之間存在顯著效率差異,但傳統上缺乏系統化的評估工具。透過 DEA 的應用,可以同時兼顧傳統產品穩定性的維持,以及高附加價值新產品的推廣。尤其在國營企業中,年度生產計畫往往需於年初規劃酒廠產能,若能引入 DEA 分析,不僅能提升產能配置的合理性,也能凸顯效率管理的重要性,避免資源錯置。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葉俐廷教授則以「無形資本融入動態 DEA」為主題,帶來不同的觀點。她指出,企業績效不僅來自於財務報表上可見的有形資產,更深受無形資本影響,例如商譽、品牌價值與廣告投入。這些資源具有跨期延遲與累積效果,往往在數年後才逐漸顯現對企業績效的深遠影響。此外,葉教授認為,動態 DEA 能將時間因素納入分析,使研究者更能掌握企業無形資源對績效的長期效應。她舉例說明,廣告投入雖在短期內未必能顯著拉升銷售額,但透過動態 DEA,可觀察其對促銷效率與品牌價值的長期貢獻。她進一步指出,DEA 不僅可用於績效排名,更能成為改善決策的工具,幫助企業檢視無形資本的投入是否達到最佳化,並提供策略上的調整依據。
本次研習會的特色之一,在於多位講者從不同產業與研究角度切入,充分展現 DEA 的多元應用。透過學術交流,不僅加深了研究者對 DEA 理論的理解,也促進了實務界對於效率管理工具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