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傑出導師的故事-資訊管理學系魏志平特聘教授 關心他人、找到自己、欣賞所擁有的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陳祤偲 攝影/許哲瑋

「試著去學會一件事情——讓自己成為周遭人快樂的來源。」;「試著去找到你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試著去欣賞你擁有的花園。」這三個以「試著」開頭的叮嚀,是魏志平分享給學生的事,這是他的人生智慧,也是快樂的秘訣。

在資管系裡,不論是從學生社群或系辦同仁嘴裡,只要稍加打聽,不難發現有一位老師——倘若學生有疑難雜症不知道該找誰,就先找他。他,就是魏志平。

這樣的口碑究竟怎麼形成?關鍵在於,他總能貼心地看見每個學生不同的狀況。

 

多問一句、伸出雙手,可能學生的心門就開了

一位魏志平指導的碩士生說,自己大學念經濟,剛進入資管所時,很多基礎知識學得並不完整,在實驗室的書報討論會上,偶有似懂非懂的情況。一開始她總想著要「自己想辦法搞懂」,但魏志平好像就會讀表情,「老師會問:『有沒有人不了解這段?』這時我才敢適時舉手反映有點跟不上。」接著老師會再用很淺白的話,把複雜的概念重新解釋清楚,讓人一點就通。

曾有位學生,畢業在即,論文的進度狀況卻不如預期,魏志平馬上就察覺到,認為這不是那位同學應有的表現,某天兩人在路上碰見了,一問之下,果然那位同學的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難與苦惱。

「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就感覺他有點不太對勁。」魏志平說,他很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大概是與成長背景有關,家中四個小孩,他是唯一的男生,小時候,他要學著和不同性別的人一起玩,同時也需要在學校和同性別的同儕交朋友。

但是否具備觀察力,其實不是必要條件;很多時候,最關鍵的是:多問一句、伸出雙手,因為「意願」才是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

他認為,大學階段,並不是每位學生都需要導師的時間、導師的參與,但有些時候學生遇到某些事情,他們可能沒辦法與父母討論,「老師」反而是那個最安全的傾訴對象,因此,若老師們能留意到學生的狀況,主動伸手當那個「願意聽」的人,就有機會讓學生接收到不同的想法,進而和學生展開對話。

魏志平與學生之間情誼深厚,除了偶爾在婚禮上擔任致詞代表,甚至還曾陪男學生到女方家提親。

 

練習分享煩惱,成為身邊人的「快樂」來源

對許多臺大學生來說,分享煩惱需要練習。但魏志平說,不要害怕去「求助」,不要害怕把脆弱的一面,展現給你可以相信也關心你的人看,很多問題在講述的過程中,自己就能迎刃而解,甚至不需要別人開口給建議;或許別的同學不經意透露的小故事,就讓你發現,自己陷入的漩渦是不必要的,或他們的一席話,就引領你走出泥淖,因此,「你的快樂或不快樂,都要學會去分享。」對於傾聽者來說,你也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話,就能觸動對方。

魏志平希望同學練習分享情緒、分享煩惱與培養關懷別人的能力

「試著去學會一件事情——讓自己成為周遭人快樂的來源。」魏志平說,這個能力比學識淵博、工作成就,更應該是我們所看重,進而去培養的價值與能力,我希望我的學生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對魏志平來說,學會關懷他人的能力,短期來看,既不會讓你的期末考多得二十分,也無法使你獲得進入令人羨慕的實習機會,但這其實是在儲備「未來人生的快樂泉源」。

成為別人的快樂來源,很多時候不是做了多厲害的事,反倒是生活中每日可見的小事——例如發現同學改變造型,給了他一個恰到好處的讚美;有時候只是聆聽別人不順利的事;有時候是去感謝、欣賞別人的成就。

「未來,如果你的家人看到你不覺得開心,小孩看到你就閃得遠遠的,那請問你奮鬥了大半輩子,事業有成,那又怎麼樣?如果連你最親近的人看到你,都不覺得開心,那你應該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人。」他說。

實驗室的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在不同場合聽過魏志平類似的分享。一位同學說:「老師總

魏志平與學生的交流不僅止於課堂、研究, 他會邀請家人與學生們一同出遊。

能鼓勵並教導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這裡說的『好』,並非是在專業領域很擅長、很出色而已,更關鍵的是待人。」

只要看到有同學主動關心別人、伸出溫暖的手,他總備感欣慰。魏志平謙虛地說,許多同學本身就擁有關懷他人的特質,自己不敢說扮演了多大的角色,但至少能給予同學正向的鼓勵。

對他來說,既然我們無法確保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那何不把另一個重心放在帶給別人快樂?如此一來,旅途中的風風雨雨、負面能量,對我們生命的衝擊就會降低,快樂就會常伴左右。

 

關懷的初心不變,人生閱歷讓他更游刃有餘

「試著去找到你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魏志平只要一有機會,就這樣鼓勵學生。

生命中第一次接觸校園,他便愛上那裡的氛圍。在鄉下,就讀天主堂幼稚園的他,中午放學後,回家吃完飯就會自己再回到學校去,修女批改作業,他就坐在旁邊做自己的事,「我從小就覺得在學校很舒服,喜歡待在學校。」他形容,就這樣隨時間的推進,他對於留在校園的夢想藍圖,從小學老師、國中老師、高中老師, 一路演化到成為一名教授。

有熱情,就能把路走得更長遠。

從初執教鞭到年齡來到五字頭後段班,「關懷別人」的特質,一直在魏志平身上,但隨著人生閱歷的加深,這份特質的外顯行為有了改變。

「回到三十幾歲,我根本沒有足夠的閱歷去分享,就算很關心學生,我也講不出所以然,因為對於人生的思考、理解,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他說,年輕時,約莫虛長學生十幾歲,說不定自己才是相對幼稚的那位,要談人生該怎麼安排,還不夠格,因此,即使想關心也不敢過度主動,「因為你不知道你能夠offer (提供)什麼。」;但現在,反而他會習慣多問學生幾句,因為即使學生有狀況,他也比以前有能力去承擔、應對。

學生形容,初見魏志平,會覺得他德高望重;上他的課,會感受到他治學嚴謹;和他聊天,會知道他童心未泯;向他提問,他會循循善誘地陪著你找出心中最大的疑惑,再耐心地給予建議。

即便是他在擔任系主任、被行政事務佔據一大塊時間時,學生們依舊認為他是那個「令人安心」的存在,因為只要提出需求,他總會撥出時間。魏志平說,「兼行政職,我的時間一定變得更破碎了,變成學生需要配合我的時間。」但從學生的視角,他們體會到的是,老師把學生事務放在很優先的順位;即使勞累,卻願意晚上九點、十點上線和學生討論論文,讓焦慮感不必落在學生肩上太久。

魏志平與學生相處融洽,更是同學們心目中最佳諮詢對象。(提供/魏志平) 學生們會透過卡片,向魏志平訴說自己的成長與表達感謝。( 提供/魏志平)

 

學會欣賞你擁有的花園

實現不了的夢想,也不總是壞事。「千萬不要只會精心地計算,汲汲營營地去拿到你認為的桂冠,你要學會放手、學會去欣賞一下你擁有的。」魏志平真誠地說道。

魏志平說,有時候人生繞一些路,或沒走上你想走的路,是上天安排你去認識不一樣的人、事、物,與其棄之如敝屣,倒不如珍惜你擁有的任何機會。

他以臺大學生常面臨到的轉系議題為例,曾有一年才開學幾週,他便收到一位外系的同學來信表示,「我要轉資管系!」,令他頗為衝擊,除了表示歡迎、邀請同學先來系上修課之外, 同時也花了一些時間去進一步理解學生的念頭,「你選系的時候就不喜歡你的系嗎?」;「才開學幾週,你怎麼有辦法知道你不喜歡現在的系?你怎麼有辦法知道你會喜歡我們系?」會如此「雞婆」,與他生命經驗有關。

從國中開始,臺大數學系就是魏志平心中的第一志願,但在那個時代,長輩們並不希望身為家中獨子的他離開新竹,希望他留在清大、交大念書。曾經盼望的數學系,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妥協;但對他來說,可以是一個不同的開始。

「這個過程讓我學會一件事情——人有夢而無法實現,不盡然是一件遺憾的事。」魏志平說,這不是他人生所有夢想的結束,反倒在另一方天地,他找到了更有趣的志業;至於這個夢想就這樣一直相伴,他笑著說:「我到七十歲還可以繼續講,我曾經想唸臺大數學系,但是最後沒唸成,這不是也很好嗎?」

他希望學生試著學會去欣賞自己目前所在的環境,即便你認為目前擁有這片花園不是你最想要的,「但就靜下來去欣賞它,等到哪一天,你走到你要的那片花園,你心中會對原來這片花園,充滿感激與懷念。」魏志平說,學會這件事情,遠比轉系成功更具意義。

在魏志平的眼中,生命裡的每一個遺憾,都有值得學習之處,不需要為了追求某個單一目標,而犧牲掉其他美好事物;也千萬不要用單一標準,來評斷自己或他人是成功者或失敗者,學會欣賞、放開心胸, 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花園裡,頂天立地。

 

關於 魏志平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美國亞歷桑那大學管理資訊系統學博士,曾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服務科學研究所。專長為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資訊檢索與文字探勘、社群媒體分析、專利智慧、醫療資訊等,曾任科技部人文司管理二學門召集人、六度獲頒臺大教學優良獎,兩度獲頒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為一一〇學年度傑出導師獲獎人。

※本文章轉載至臺灣大學學務處「臺大教學傑出導師的故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