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主辦臺大第43次跨領域交流會 展現跨域研究深度與多元視角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院行政辦公室

第43次臺大跨領域交流會於民國114年9月23日(星期二)隆重舉行。本次活動邀請管理學院的吳政衞副教授、張晏誠教授以及簡睿哲教授,他們分別從企業財務策略、社會網絡影響以及國際企業與國際行銷三大面向,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活動當日吸引來自不同學院的師生熱情參與,現場討論氣氛熱烈,充分展現跨領域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交流會由國企系吳政衞副教授率先登場,他以「資訊在塑造企業成長策略中的角色:以首次公開募股與併購為例」為題,深入分析資訊在企業市場退出策略中的核心地位。吳副教授指出,IPO雖能提升企業能見度與市場流動性,卻同時伴隨高昂的監管與合規成本;相較之下,M&A能帶來綜效與資源共享,但往往受制於資訊不對稱,導致新創企業估值落差。 他進一步指出,創投、承銷商以及策略聯盟正是在此脈絡下發揮「資訊橋樑」的角色,不僅能降低估值落差,更有助於提升併購溢價。吳副教授以生技新創企業為例,說明「聯盟能見度」與「創投背書」如何顯著增加企業在收購市場中的價值。

接著由財金系張晏誠教授帶來「創業的社會外溢效果」專題演講。張教授以社會網絡視角切入,探討創業形成的機制。他運用台灣財政部稅務資料,並以「軍中同袍隨機分配」作為自然實驗設計,克服研究中常見的內生性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弱連結(如同儕的父母為創業家)能顯著提升創業可能性,且此效果在私立大學、非頂尖院校及家境較不富裕的族群中尤為明顯。張教授總結指出,創業並非單純的個人資源與能力展現,而是深受社會網絡與模仿學習的影響,這些外溢效果對公共政策與創業教育設計具有高度啟發性。

第三場演講由國企系簡睿哲教授主講,主題聚焦於「國際企業與國際行銷研究議題」,重點探討科技資源在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價值。簡教授首先以OEM/ODM國際B2B關係為例,說明資訊系統整合如何協助廠商與海外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他並以「封閉式系統」為例,說明企業如何藉由資訊架構設計來維持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在電子平台與出口行為的研究部分,簡教授引用訊號理論,指出企業若能更積極運用電子平台,將能吸引更多國際買家,進而提升出口銷售表現。此外,隨著平台用戶數量增加,「贏者通吃」的網絡效應更加明顯,大型企業因而能透過網絡效應吸引更多顧客,形成正向循環的有機性成長。

此次交流會完整呈現跨領域對話的價值,無論是從企業併購、創業的社會網絡,還是科技應用的角度,都提供了對新創與企業國際化的深度洞見。活動在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並為未來跨領域合作與研究開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