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11月19日會計系廖芝嫻教授、高偉娟教授與許文馨教授「Accelerated Filing Deadline and Annual Report Readability.」

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會計學研究所碩士生 林秉諺

臺大管理學院的教師跨領域研究活動「種子教師研究計畫分享會」,期許教師們在彼此不同專業的交流之下,能夠激盪出不同創新的火花。11月19日很榮幸邀請到廖芝嫻老師、高偉娟老師與許文馨老師為管院的老師們分享「Accelerated Filing Deadline and Annual Report Readability」的研究成果,並由廖芝嫻老師擔綱主講人,這項研究主要在探討美國SEC為了提升年報即時性所推行的「加速年報申報政策」對公司年報可讀性的影響。

首先,廖老師先介紹了研究動機。從2003年起,SEC開始推動「加速年報申報政策」,並分兩階段實施,第二階段是在2006年。這個政策的推行造成了許多爭議,SEC認為政策能夠提升資訊的即時性,讓年報對投資人更具決策攸關性,Doyle and Magilke (2013)的研究發現,市值超過7億美元的大型加速申報公司,在10-K的申報期限從75天縮短為60天後,市場的反應顯著提升; 但反對的人則認為,申報期間縮短會使審計人員查核的時間縮短,進而犧牲了財報的可靠性,尤其針對資源較少的小型公司,像Bryant-Kutcher et al. (2013)就提到政策實施後財報重編機率提高,Lambert et al. (2017)也提到審計品質與盈餘品質在政策推行後皆下降。以上兩種對年報品質不同的正負影響,促使本研究想要探討,究竟加速年報申報政策政策的推行,對10-K年報的可讀性是否有影響。

通常影響可讀性的因素包括營運複雜度、公報的技術性規定、績效表現、揭露的冗贅度、或公司意圖去遮掩相關事實等,相關文獻也指出可讀性不佳對股票投資人與債權人都有負面影響。在此,廖老師的研究團隊提出了競爭性假說,分別從公司方與審計方的角度去探討加速年報申報政策對年報可讀性的正反面影響。年報申報期間縮短,可能使公司減少不重要的資訊贅述,但也可能增加較多不確定性的字詞;而對審計人員而言,可能會因為查核期間縮短,將重心放在較能驗證的數量化資訊,讓管理者有更多使用質性文字敘述掩蓋資訊的裁量空間。

研究以2006年第二階段加速年報申報前後三年作為樣本期間,採用差異中之差異(difference-in-differences)研究設計,實驗組為大型加速申報公司,對照組為小型加速申報公司與非加速申報公司。作者以File size與Bog Index作為衡量可讀性的指標,兩者皆與可讀性成反比,10-K的File size越大,代表檔案越大,資料越龐雜,可讀性越低 ; Bog Index越大,代表所用的字詞越艱深,可讀性也因此越低;並以大型加速申報公司(LAF)與政策施行後(POST)的兩個虛擬變數交乘項做為主要關心的研究變數。在此,廖老師也向管院老師們推薦使用WRDS裡的SEC Analytics Suite資料庫,並提供資料庫的使用技巧,例如老師介紹了裡面的Bag of Words搜尋關鍵字詞功能,以供未來有相關研究需求的老師可以利用,在此也體現了本活動的重要交流目的。

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大型加速申報公司,在SEC「加速年報申報政策」推行後,相較於控制組來說,10-K年報的可讀性提升,減少了在10-K裡面使用模糊不清的字眼(ambiguous words),且應計基礎盈餘管理(discretionary accruals)的使用也有減少。廖老師在最後也提到未來可延伸擴充的研究議題,例如更進一步探討導致可讀性提升的渠道(channel),或是去探討可讀性提升對資本市場分析師預測的影響等等。

經過廖老師精彩的發表,與會老師也針對研究內容提出不同觀點的延伸問題,例如「報告裡面使用模糊性字眼可能是為了降低公司未來被訴訟的機率」、「未來也許可以使用因素分析將各種可讀性的衡量指標依照權重創造一個綜合index」等,並表示未來能夠將可讀性的概念應用在其他管理領域、創造更多研究方向。相信透過本次活動,也達到了讓管理學院教授們能夠跨領域交流的目的,期盼未來有更多這種活動激發學術研究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