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專題演講紀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朱玉芳博士候選人

會計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陳良軒

臺大會計系於3月2日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德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會計學系朱玉芳發表其研究:SPACs and Risk Factor Disclosures。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簡稱SPACs,其設立目的即透過首次公開發行,籌得資金以收購標的公司或與其合併。標的公司通常是具有高成長前景之非上市公司,在收購後即成為上市公司。2020至2021年間,美國SPACs上市活動特別多,主要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市場劇烈波動所致。然而,透過SPACs上市的標的公司,可能具有許多不確定之風險,本研究欲透過實證分析,研究SPACs揭露之風險因子,是否會影響SPACs投資人的行為,特別是投資人是否會因為揭露之風險因子而減少其投資。

當SPACs選定標的公司後,必須揭露該標的公司之詳細資訊,包含其過去經查核之財務報表及對該標的公司之前景及風險評估等。若SPACs之投資人不認同該標的公司,可選擇贖回其對SPACs之投資。以SPACs之創辦者角度而言,為順利達成收購交易,SPACs會盡量避免標的公司之負面評價。然而,以法律責任角度而言,若該標的公司事實上為不良投資標的,收購後可能會面臨法律責任。因此,SPACs對標的公司風險因子之揭露與投資人之行為間的關係,為值得探討的實證議題。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當SPACs對標的公司揭露之風險因子愈多,SPACs投資人選擇贖回其投資的程度愈高,表示投資人會評估標的公司是否為良好投資標的。此外,實證結果亦發現,若SPACs的創辦者缺乏投資相關經歷,上述結果更為明顯,表示當SPACs投資人發現創辦者能力不足時,會更傾向相信揭露之風險因子。最後,實證結果發現,當SPACs對標的公司揭露之風險因子愈多,於SPACs完成收購交易後,SPACs之股價波動程度愈高,顯示投資人對收購交易後SPACs之評價增添愈多不確定性。

最後,參與本次討論的劉順仁主任、林嬋娟老師、林世銘老師、廖珮真老師、廖芝嫻老師、劉心才老師、吳淑鈴老師、曾智揚老師、黃祥宇老師、謝昇峯老師、及陳思帆老師給予寶貴的建議,博士班學生亦提出許多提問,講者皆不吝給予回覆。講者也感謝諸位提問者提供寶貴之建議,非常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