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所企業倫理課程演講(十一):甘樂文創林峻丞結合教育、環境保護與地方創生

撰文者/工商管理學系 歐陽貝思

演講的開始,甘樂文創的創辦人林峻丞先提出了三峽與台灣的相似之處,包括人口結構、城鄉差距、犯罪型態,並稱之為台灣的縮影。因此,我開始有個簡單的想像:如果甘樂文創成功應用在三峽、是否就代表它也可以成功地放在整個台灣?

以三峽來說,複雜的社會問題並非各自獨立,而是互相牽連也互相影響,從地方文化、一直到經濟產業和教育資源;對此,林創辦人下了一個小結:「面對這樣廣泛、複雜、相互牽涉的社會問題,針對三峽,好像不能再用過去非營利組織專注於某一議題的方法了」,這句話當時讓我重新想了許多,我在乎的許多議題也都與其他面向的問題息息相關,倘若只著手於其中一點,或許根本無法改善之。舉教育資源不均為例,與之相關的因素不只是城鄉差距,也包含了家庭、社區、情感表達等等的問題,所以如果只從「城鄉」的角度來解決教育不平等(例如對偏鄉學校投注更多硬體設備),卻忽略了家庭/社區結構(例如青壯年外出工作、只剩教育程度不高的長輩來照顧小孩,導致社區本來可以發揮的教養功能低落),這使得教育平等仍無法達成。不光是三峽、也不單是教育議題,台灣種種社會問題的前因後果都不是單向直線、更不是互相獨立的,因此就需要系統化的思維、提出完善的解方。

比起專注於單一議題,甘樂文創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就很全面。一方面創辦小草書屋和青草職能學苑,輔導高關懷學生,帶著不愛念書的孩子培養一技之長、愛唸書的孩子也能安心地繼續升學;另一方面也牽起整個地方社區發揮教養的功能,配合在地職人、引入學徒制度,讓孩子們在學習一技之長的同時,也傳承地方傳統文化。林創辦人也強調,「地方創生不能只談產業,而是要有系統性的思維,包括教育、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制定與配合」,或者反過來說,教育亦然、文化與環境亦然,都不能只談論單一面向,也都需要完善的政策配合。

此外,甘樂文創的商業模式也讓我很驚艷。透過結合社會企業(甘樂文創)與NPO(台灣永續城鄉關懷協會,包括小草樹屋和青草職能學苑),以財務面來看,整個組織底下的各個事業單體彼此扶持,不只是仰賴捐款人的資金,社會企業也能維持穩定金流、養活自己;除了財務,每個事業單體所切入的議題也相互牽涉,舉例來說,禾乃川豆製所除了以販賣豆製品盈利之外,所雇用的師傅和學徒也大抵都是來自青草職能學苑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一邊學習技能、一邊賺取生活費用。

甘樂文創如此完善的組織結構並非一時半刻想出來的,而是且戰且走,深耕當地的同時發現愈來愈多問題、再一一提出解方,十多年過去才達到今日的規模,也才第一次嘗試跨出三峽,在大溪設立分部。中堂下課時,我問了林創辦人,選擇設置分部的地點有什麼考量或條件嗎?創辦人表示,在大溪設址的主要是當地有認識的人可以協助經營,才敢跨出這一步。確實,即使大溪與三峽在人口結構和文化上有相似之處,但熟悉當地的人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問題的解方必需因地制宜,放諸全台皆是。台灣許多鄉鎮都面臨與三峽相似的問題,但卻未必向三峽、大溪一樣得天獨厚,有豐富的在地歷史與文化當作穩定的著力點、可以結合教育、環境保護與地方創生;因此,這些鄉鎮若要發展出類似於甘樂文創的組織,就需要真正了解在地文化的人才、找到適合當地的新模式,否則光是套用原有的模式、未必能得到一樣的結果,這也是我在這門演講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