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預約更好的博士生涯-蕭詠璋教授演講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撰文者/商研所博士班  邱柏楷

2022年5月25日,商研所陳忠仁教授邀請國立台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蕭詠璋教授來為進行經驗分享,分享學習的甘苦談及建議。蕭教授畢業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曾經是陳忠仁教授轉任台大前的博士班指導學生,現在不僅是台南大學的教授,更是台南大學EMBA的副執行長。他在尋找教職、發表學術論文和教學上的經驗都給立志畢業後欲留在學界進行學術研究、任教的博士班學生樹立了很好的典範。這次的演講,有別於其他著重在分享博士學位後的生涯規劃與學術發展的成長路徑,蕭教授將討論的層次專注在博士生素養養成及求學過程中的心態調整。

「態度決定您的高度,自我要求的程度會影響在學術上的定位。」這是蕭詠璋教授給博士生的第一點提醒。求學經歷的快慢不是重點,保持初衷、重視學習成長的過程。選擇踏上博士生之路的人是自己,若非足夠的自我認識,在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震懾於知識的高牆下。在學術面前沒有捷徑,秉持跬步千里的堅持方能至志。身為一位學者,蕭教授更點出學術路程很長遠,博士學位僅僅是一張門票,更重要的是學習成長的過程加上些許的運氣。為什麼說是運氣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每一位學者都曾經歷過學術投稿的痛了。黎明之所以耀眼,那是因為漫長黑夜的刻骨銘心。學者投稿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經過長期的R&R之後,仍然收到拒絕信的情況。面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的挫敗感,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素質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進而迎來日後學術界的飛躍期。蕭教授以自己的求學過程證明了這件事,用三年半的時間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再用三年半的時間升到教授,這對於學者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前面提到蕭詠璋教授的升等速度十分迅速,只花了七年時間就到正教授,他的努力同時帶來第二點提醒,「不要誤以為有很多時間。」學習就像一塊海綿,有各式各樣的機會提供你成長。教授這一項職業,同時進行了三個不同角色的任務:研究、教學、服務,不會有時間等待你慢慢地成長。如何在短短的四到五年間,為未來的二十年提前做規劃,其實,沒剩多少時間了。蕭教授建議,身為博士生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像是:擔任課程助教能夠直接近距離學習任課教授的授課方式以及與學生的互動模式、學習老師指導碩士生的方式。同時,他也用能力金字塔來描述身為一位學者需要具備的能力:執行力、思考力、創造力。由低層級的執行力(貫徹執行任務的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能力)帶動思考力(腦中進行積極且深度的分析整理能力)進而發展出頂端的創造力(突破既有框架,創造新的思維或是事物之能力)。「不輕易示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持續增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是第三點提醒。

身為一位優秀的管理學者,有能力規劃好自己的生涯成長計劃是基本。身為博士生,首要的任務是對自己的研究負責,透過積極與指導教授進行合作、配合,奠基自己在日後的研究動能。在蕭教授分享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他和陳忠仁教授的師徒默契堅若磐石,教授更是不遺餘力的栽培與提攜後進。貴人之所以貴,在於陳教授無私的傾囊相授,蕭教授奮鬥不懈的學習,達到合作的綜效。除此之外,對於一位研究者,要怎麼增加其說服溝通的能力,蕭教授提出以下三項原則:

一、信譽證明:研究者的特性會影響到可信度或是令人信服的程度,透過個人的特性投射誠信度,即為研究者的信譽證明。

二、情感證明:研究者與讀者間情緒的連結會增加其情感證明。

三、邏輯證明:研究者必須透過邏輯式的論證中支持某項立場的明確理由。藉由作證與分析,以支持研究者的發現。

藉由培養以上的三點證明,為自己在博士班訓練的過程中打造屬於自己的學習路徑。學術研究的旅程不外乎是透過思考來找尋議題和研究的缺口來解決實務上的困境,並以系統性的文章有條理地呈現出來。

今天的科技管理論壇是2022年度本系列的最後一場,為我們博士生帶來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分享。在最後的討論過程中,陳忠仁教授拋磚引玉提到擁有什麼樣個性的人適合做策略老師?學生們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其中我想「最溫暖的策略學者」的稱號,非蕭教授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