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慧與數據分析教學入門」專題演講記錄

會計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 吳元利老師

臺大會計系於8月13日特別邀請資管系孔令傑老師,舉辦一場「商業智慧與數據分析教學入門」研討會。感謝孔令傑老師準備豐富的演講內容,透過淺顯易懂的文辭,分享個人的教學經驗,提出如何在會計課程中融入商業分析的元素。

演講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何謂商業分析、如何在會計核心課程中加入商業分析、會計系學生的表現。數據分析包含三個面向:一、做解釋,分析數據以解釋某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做解釋就是找原因,找出因果關係。二、做預測,分析數據以預測未來,做預測就是找模式。三、做決策,分析數據以獲得證據,結合前述兩者,透合解釋與預測加以實現決策支援、自動化決策,包括短期決策,即Operational level,重視相關性;長期決策,即Strategic level,重視因果關係。

老師進一步說明商業分析的架構,包括三個層次:一、敘述性分析,呈現公司現有的歷史資料,告訴我們What happened,即可做決策。例如KPI、Dashboard、Visualization等,最終目的是運用手中的資料,做好Storytelling。二、預測性分析,將歷史資料代入建構的預測模型,告訴我們What will happen,看出因果關係。包括人工智慧、類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應用範疇。例如如何做影像辨識、聲音辨識、文字辨識等,辨識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預測。三、診斷性分析,建構決策模型,得到預測結果後,進一步對未來的決策提出建議,告訴我們What should we do。結合作業研究等最佳化方法,給予建議的決策與行動。

關於如何在會計核心課程中,加入商業分析的元素,老師根據一些會計系畢業生的訪談中,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可讓學生在每門課程中,持續接觸到各種商業分析。舉例說明如下:一、初會課程,增加數據分析的作業,給定1萬筆特定範圍的分錄,透過設計程式或使用Excel,檢查分錄的正確性,並產生T字帳、計算account balance。練習寫程式的目的,是幫助同學建立清楚的邏輯思維。二、成本與管理會計課程,實務上的議題,例如不同的成本分攤方式,會使得各產品的毛利不同,最佳決策亦不同。透過數據分析作業,學習計算多產品成本分攤、毛利計算、產品組合最佳化等。三、審計學,透過資料視覺化、機器學習,如何在大量的交易中找出錯誤。增加數據分析的作業,給定5萬張傳票的傳票交易金額,計算並視覺化以每個數字為首位數字的數的佔比,根據班佛定律,檢定是否有造假疑慮。

最後,老師分享「商管程式設計」會計系學生修課的期末專案,認為會計系的學生有動機也有能力,願意從零開始學習程式設計,並在一學期後能完成品質佳的期末專案。此外,根據過去「商管程式設計」修課資料顯示,與非會計系同學相比,會計系同學的平均成績通常較高,且停修率通常較低。關於會計教育的數位轉型,老師期許大家共同努力,將商業分析的元素,融入每一門會計的核心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