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金融團隊勇奪「2024/25 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台灣區冠軍——競賽心得分享

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

撰文者/財務金融學系大四 黃泓文、謝丹棋、李婕琳、葉燕佳、朱冠穎

 

黃泓文

多方溝通與跨領域協作的挑戰

這場比賽不僅是財務分析的挑戰,更是一場多方溝通的磨練。從與組員分工,到向 mentor 及業界專家請教,甚至在決賽 Q&A 面對評審的犀利提問,每個環節都考驗著我們如何有效表達觀點、回應質疑,並在壓力下保持清晰的邏輯。過程中,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不只是單向解讀數據,而是透過設計思考來預測市場可能的變化與風險。這次經歷讓我更加理解投資不只是數字的遊戲,而是一場對資訊、邏輯與溝通能力的全方位考驗,這些軟實力將成為未來職場中的寶貴優勢。

 

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CFA競賽的時程非常長,從七月決定參賽到隔年二月台灣總決賽,如若冠軍會持續到三月亞太預賽和四月亞太半決賽和決賽,是耐力與意志力的考驗。如有實習抑或學業繁重的人要做好心裡建設,過程會極度充實,伴隨著密集開會和偶爾無法推進的焦躁困頓感。不過藉由比賽也可以預想一下自己是否對研究有熱忱,重新思索未來職涯方向,是很別緻的體驗。

 

謝丹棋

踏出第一步,才會有後續的故事

起初,我也曾因擔心經驗不足而卻步。但後來發現,經驗雖然重要,但並非門檻。熟悉財報、練習產業分析,甚至是提升英文能力,這些都是在比賽前能先提前準備好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其實只是因為不熟悉,並不代表自己做不到。

 

一場賭上時間與信念的持久戰

歷經八個月的比賽,期間不僅要持續關注市場動態,還需在實習、考試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最初我們滿懷熱情與初衷,卻難免在壓力下逐漸被消磨,疲憊感與自我懷疑也接踵而至。因此,學會如何調適心態、找回動力,讓自己撐過低潮,是這個比賽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之一。

 

李婕琳

把曾經學過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

在大一到大三學了很多會計和財報分析的相關課程,但內容都比較分散,也比較沒有應用在實務上。但在做 CFA 投資競賽的過程中,把學過的知識都用過了一遍,不僅要預估各產品的成長或毛利變化,更要理解其中的假設和邏輯。最重要的是有 mentor Eric 的指導,會提點我們報告中有哪些邏輯不通順的地方,因此才能在一次次的修正中學習。

 

邏輯和意志力的考驗

CFA 投資競賽有三個階段,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需要常常注意標的公司和其競爭對手的新聞,如何把研究融入生活是個考驗。準備決賽 Q&A 的過程是我認為最困難的,因為每個提問都在考驗當初寫投資論點的邏輯,而且也會發現當初沒有考量到的市場競爭狀況或是矛盾之處。

總結來說,我會推薦時間比較充裕的人來參賽,因為只要自己投入越多,就可以學到越多東西,而且結果也可能會超乎自己想像!

 

葉燕佳

空想不如實踐

在大二大三開始探索職涯時,面對金融產業的種種工作,我感到相當徬徨,不確定自己擅長什麼以及適合什麼,加上AI時代來臨,更時不時深怕有一天被AI取代的焦慮,因此在確定要投入一件事之前總是有諸多顧慮,導致最終仍然在原地踏步,面試時仍然說著:「我持續探索著職涯的面相…」卻毫無作為,偶然間被某學長的一句話點醒「早點開始探索、實驗、試錯」,是呀,沒真的去試又怎麼知道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即使試錯了也相信它不但是人生旅途的一部份,更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展現出它的價值,意想不到卻無可取代

 

原來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敢想的夢

大二時,在競賽分享會看著學長姐在台上分享心路歷程,閃閃發光的他們對我來說相當的遙遠。我相信一部分對於這場耗時、耗力的比賽有所卻步的,心想著「我沒有經驗、不會估值也可以嗎?」「怎麼可能不到兩個月做出完整的十頁書面英文研究報告?!」,當時我們沒有太多社團與實習經驗、甚至是許多人第一次做正式的個股報告,一切只是抱持著去學習的心態,當時過了第一階段著實訝異不已,更沒想過會一路殺進決賽、挺過了實體決賽的QA環節並勝出其他隊伍。因此想給想參賽卻有所猶豫的學弟妹建議:只要心無旁騖、踏實的走過每一步,都能有想像不到的收穫

 

朱冠穎

面對挫折的抗壓性

在這場需要長時間處理大量工作的比賽中,我起初希望一次到位完成任務,但在開始做之後卻經常發現花了很多時間整理的資料有錯誤,或因市場變動而過時,這段反覆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挫折感。然而現在回頭看,我認為不斷的失敗是必經的過程,關鍵在於迅速調整。因此保持積極心態並持續向 mentor 和組員學習,才是報告成功的關鍵。

 

提前規劃進度預留修改的時間

我認為不論是第一階段的書面報告或是後續的簡報,在規劃進度時都要預留時間做最後的修改。而若希望最後有餘裕可以聽取各方建議調整,建議提前將每個組員的進度規劃在行事曆上,給出各項作業要完成的時間,每次開會討論時關注大家的完成狀況,才能確保在時間內達成規劃的目標,遇到臨時需要修改的狀況也有時間緩衝。

最後,特別感謝CFA協會的mentor Eric給予我們許多建議,讓我們在研究時能以更多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切入思考,是我們做研究上的引路人;同樣感謝陳明賢老師願意擔任我們指導老師,提供資源並支持我們。

感謝一路上給予我們支持的所有人。